作为湛江市赤坎区 “百千万工程” 重点培育典型村,北桥街道文章村历经三年深耕,从基础待提升的村庄蝶变为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样板。
文章公园湖景。吴东俊 邓诗琪 摄
党建铸魂:激活发展 “红色引擎”
文章村的蜕变,始于党建引领的精准发力。在赤坎区将 “百千万工程” 作为 “一把手工程” 推进的背景下,村里率先打破发展壁垒,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创新构建 “党组织 + 公司 + 农户” 发展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党组织牵头引入物业租赁、文旅配套开发等多元产业,搭建特色种植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成功推动集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
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在实践中愈发凸显:村里建立 “党员网格员 + 村民代表” 常态化走访机制,村 “两委” 干部与党员网格员分片包户,深入街巷院落摸排群众需求,累计解决 “停车难”“灌溉难”“排水堵” 等民生问题30余件;在基础设施改造、防汛防台风应急抢险、人居环境整治攻坚现场,党员突击队始终冲锋在前,成为群众信赖的 “主心骨”,基层治理效能实现质的提升。
风貌蝶变:绘就宜居 “民生画卷”
“现在村里道路又宽又平,小公园就在家门口,晚上散步特别舒服!” 村民吴女士的感慨,道出文章村人居环境的显著变化。三年来,村里以 “绣花功夫” 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与人居环境整治,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 “三线” 杂乱、道路狭窄、环境脏乱等问题,启动系统性整改。
在市、区相关部门联动督导支持下,文章村创新实施 “三线入地 + 道路硬化 + 环境美化” 同步推进方案:全面梳理供电、通信、广电等线路,通过地下管道铺设消除 “空中蜘蛛网”,拆除路中老旧电线杆5根;将原有3米宽村道拓宽至6-7 米,保障消防车、救护车畅通;清理卫生死角12处,拆除危旧杂房800余平方米,在闲置地块打造口袋公园1个、休闲步道1.2公里,种植景观花木1000余株。
文旅融合:擦亮特色 “文明名片”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更是发展的底气。文章村深挖本土民俗文化与红色资源,以文化建设凝聚人心、赋能发展。2024 年8月,赤坎区 “和美乡村 魅力赤坎” 主题文化汇演在文章村举办,这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文化盛宴,上演广场舞《好日子》、情景剧《乡村振兴带头人》、合唱《家乡美》等10余个节目,吸引周边村民及城区居民2000余人观看。

村里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 “乡村文化客厅”,设置农家书屋、科普活动室、非遗展示角等功能区,定期开展 “非遗进校园进乡村”“书法培训”“健康讲座” 等活动,年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20余场。随着文化活动开展,村民精神面貌显著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先后涌现 “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 等先进典型15户,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日益浓厚。
产业筑基:拓宽增收 “致富路径”
三年来,文章村坚持 “产业兴村、富民强村” 理念,走出 “物业租赁 + 特色农业 + 电商赋能” 的特色发展路径。在强村富民公司统筹下,整合闲置厂房、集体土地等资源,引入包装加工、仓储物流等小微企业3家,通过物业租赁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依托近郊区位优势,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种植基地50亩,搭建 “线上直播 + 线下展销” 销售平台,将本地农产品销往珠三角及海南等地,带动2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数据见证成效,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0万元,2024年突破4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3年的1.8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2.5万元,实现 “强村” 与 “富民” 同频共振。
如今的文章村,党建引领有力、产业根基扎实、人居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成为赤坎区推进 “百千万工程” 的鲜活注脚。下一步,该村将持续深化 “党建 + 产业 + 文旅” 融合发展模式,计划打造近郊休闲采摘园、乡村民宿等项目,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 “文章经验”。
(来源:赤坎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