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凭借深厚学科底蕴与突出临床实力,“中医经典病房”成功入选广东省中医药局“十四五”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该院还拥有粤西地区唯一的“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从最初的中医科室,到如今集诊疗、传承、科研、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69载岁月里,科室秉承“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以中为主”的诊疗理念,在传承经典中创新,在服务民生中深耕。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的刘衍志博士(左)与中医科汪东涛博士(右)与研究生共同讨论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 林颖 摄
名医领航 筑牢人才梯队
“阿叔,您这是少阳三焦湿热下注,用柴苓汤调理半月,症状就能明显缓解。”中医科诊室里,学科带头人汪东涛博士为患者辨证时的场景,是科室传承创新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名中医黄煌的弟子,2025年全职扎根湛江后,他用经典经方为56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陈叔解除了一年病痛。
学科发展离不开名医引领。2017年,中医科主任戴兆燕主任医师获评“湛江市名中医”,深耕临床数十载;2021年,“戴兆燕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挂牌,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20余名中医骨干。其中,郑水立、窦欣、聂春丽等专家分别在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等专业的中医诊疗领域形成特色,构建起“老中青”衔接的人才梯队,让岐黄之术代代相传。
中西协同 强化综合实力
“中医药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西医互补共生。”该院围绕心脑血管病、胃食管反流、肿瘤康复等8个优势病种,由中医科与西医科室组建协同诊疗团队,制定“1+N”诊疗方案——外科术后患者通过中药外敷、针灸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借助中医药减轻恶心、乏力等副作用。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还降低了药占比与耗占比,切实惠及患者。
科研领域同样成果丰硕。2023年,医院联合中医科、感染内科、临床药学及临床医学研究所,成功获批粤西地区唯一的“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搭建起“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近年来,该研究室斩获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专业著作6部,持续开展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以及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神经痛等临床研究项目,还通过“经方辨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等省市级继教项目,推动粤西中医药整体发展。
文化惠民 普及中医智慧
从赤坎金沙湾中医药文化夜市,到医院开展的义诊活动现场,中医科专家团队始终活跃在一线,为市民提供免费把脉问诊和刮痧、杵针、中药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在智能中医体验区,市民在AI中医体质辨识仪前排起了长队。“这台仪器通过测量舌质、舌苔、脉象、面部色泽等多项生理指标,能够精准分析出平和质、气虚质等九种中医体质类型。”该院中医科吴鸿斌医生介绍,分析结果可辅助医生给出针对性保健建议。与此同时,现场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生成可视化健康报告后,该院中医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结合报告,为市民量身定制“饮食+运动+中医调理”三位一体管理方案。
日常诊疗中,医师们更注重“治未病”理念传播——从时令养生建议到穴位按摩指导,从饮食调理方案到情志疏导方法,他们将中医智慧融入患者日常生活,让“预防大于治疗”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诊疗+科普”的模式,既提升了居民健康素养,也让中医药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走进百姓生活。
从1956年蹒跚起步到如今的省级重点专科,从诊室里的望闻问切到科研中的创新突破,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用69载坚守,诠释了中医药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未来,科室将继续以传承为根、创新为翼,为守护百姓健康、推动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