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塘镇后山村,蒲织加工厂里,工人们加紧作业,一根根蒲草在灵巧的手指间翻飞,编织成精美的灯饰。 记者 张锋锋 摄
近日,“品味佛山·悦叹秋色”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举行。在这场岭南文化的盛大展演中,湛江的两项非遗技艺“湛江威化饼制作技艺”和“雷州蒲织技艺”登台亮相,向八方宾客展示湛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据《湛江日报》)
当佛山秋色的璀璨灯火照亮岭南夜空,来自湛江的非遗技艺也在这场文化盛宴中熠熠生辉。“湛江威化饼制作技艺”与“雷州蒲织技艺”跨越山海,在佛山非遗周的舞台上,以酥脆的香甜与质朴的草韵,向八方宾客讲述着雷州半岛的岁月故事。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出圈,让湛江深厚的传统底蕴,在现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威化饼的“脆”,是舌尖上的记忆。那一片片金黄酥松的饼,在口中化渣的瞬间,唤醒的是几代湛江人的童年味道。从1957年远销海外,到1982年成为全国最大威化饼生产企业,再到“‘威’字牌”荣获国家金质奖,湛江饼干厂的辉煌历程,是地方产业与传统技艺深度融合的典范。如今,这项承载着工业记忆与市井烟火的技艺走进非遗展,不再只是商品,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让人们看到,非遗不仅是“老古董”,也可以是融入日常、可感可吃的“生活美学”。
与威化饼的香甜相映成趣的,是雷州蒲织的“静”。一缕蒲草,在匠人手中穿梭编织,化作草席、草帽、提篮,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生态理念。蒲草自古由海外引入,经雷州先民驯化利用,明清时期便已远销港澳及南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动注脚。如今,这项曾覆盖整个雷州半岛、从业者达十万人的传统技艺,虽面临现代化冲击,却在非遗保护的推动下重获关注。在佛山的展台上,传承人指尖翻飞,草香四溢,吸引无数观众驻足体验——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慢生活、手工美、可持续理念的当代回应。
湛江两项非遗在佛山“出圈”,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文化展示。它体现了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也彰显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命力。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应走进现代生活,与城市对话,与年轻人相遇。当威化饼的滋味被年轻人主动探寻,当蒲草编织成为亲子互动的手作体验,传统便真正“活”在了当下。
更值得欣喜的是,这种“出圈”背后,是湛江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自信表达。从体育健将的体育荣光,到非遗技艺的频频亮相,湛江正以多元方式展现其文化魅力。这座城市不再只是地理上的“南大门”,更成为岭南文化版图中一颗闪耀的星辰。
期待未来,有更多湛江非遗走出本土,登上更大舞台。让雷州换鼓的雄浑、吴川泥塑的灵动、南渡窑陶的古朴,都被看见、被品味、被传承。当文化自信扎根于每一寸土地,湛江的“烟火气”与“文艺范”,必将赢得更广泛的共鸣与尊重。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