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全面振兴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围绕提高农民收入目标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发展乡村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资配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物流和营销服务。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推动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做优。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合理开发利用各类集体资源,探索资源入股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城乡社区融合新业态。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活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和权益保障机制,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培育壮大基层人才队伍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滞后的原因就在于人才比较短缺,人才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强对青年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指导,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养,与涉农高校、农科院所和科技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涉农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鼓励和支持青年返乡人员、退役军人、退休专家等群体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数字人才、电商人才的培养,使更多村民转型成为具备一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完善、优化乡村人才培养的配套政策,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交流等有效机制,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需求。
培育弘扬新时代文明乡风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开展具有乡村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所和文明实践站高效运转,切实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进一步推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从而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一要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并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二要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结合乡村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点,科学规划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避免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布局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乡村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加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排放,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对村民和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好乡村绿色生态。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基层党组织是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关乎党的执政之基。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优化村“两委”班子,不断提高乡镇、村班子成员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能力。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不断提振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统战的力量,形成全党上下一齐动手、有关方面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打破区域条块界限,统筹整合机关、部队、高校、民营企业、驻村工作队、社会贤达等各种有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中共湛江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