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的流沙湾海域,1000多个深海网箱分布在深蓝的大海,渔民们在工作船甲板上忙碌着,将一网网金鲳鱼起吊上船,金鲳鱼在阳光照耀下银鳞闪闪……
数字显示:目前湛江全市已建成湛江湾、雷州湾、流沙湾、草潭湾4个深海网箱养殖集聚区,总养殖水体1165万立方米,其中大型养殖平台6个,约占全省38%;重力式深水网箱3451个,约占全省54%,水产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30年全省第一。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成功下水,突破了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繁育技术。
湛江现代化海洋牧场流沙湾海域的深水网箱星罗棋布。
在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正是湛江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抓手,以海洋牧场建设的坚实步伐,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更是通过“耕海牧渔”的实践,将“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等四张国家级名片转化为百万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谱写了一曲蓝色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幸福牧歌。
种业创新为老百姓找到致富的“金钥匙”
今年湛江通过捕获野生亲本,突破了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繁育技术,成功繁育种苗100多万尾,成功认定2家省级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湛江现已成为我省海水种业最重要的创新基地。这让养殖户看到了新希望。
在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展示区,透明水箱里金黄的大黄鱼往来游弋。“这是我们从海里捕捞的野生大黄鱼,用来培育种鱼,目前已到第三代,车间存500多条原种鱼,现培育的10公分鱼苗达50万尾,超百万尾投海试养成活率超90%。”海威集团总经理刘东戈介绍说:“我们和广东海洋大学合作,把科研理论与渔民经验结合,解决了大黄鱼出水死、野性强的难题。”
种业突破带来的不仅是品种丰富,更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目前全市水产种苗场480家,拥有17家省级以上水产良(原)种场,占全省23.6%,其中国家级水产良种场2家,占全省33.3%,2024年培育水产种苗1694亿尾,约占全省13%。全市主要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种类60个,金鲳鱼、章红鱼、军曹鱼、石斑鱼、鲷鱼、硇洲族大黄鱼、马友鱼、剥皮鱼等一批海水鱼人工繁育技术被攻克并投入生产应用。如今,湛江已形成“金鲳鱼当家品种+特色品种”的产品矩阵,种业创新正从实验室走向渔排,成为渔民增收的“金钥匙”。
目前,湛江正全力推进南方水产种业基地建设,向着全国水产种业“硅谷”的目标加速迈进。在特色品种研究领域,湛江聚焦硇洲族大黄鱼、鮸鱼、军曹鱼、章红鱼等优势品种,构建系统研究体系,推动高品质海水鱼产业化生产。同时兼顾民生需求,大力发展金鲳鱼、石斑鱼、鲷鱼等大众化适养品种,优化多品种养殖结构,坚守“养殖老百姓吃得起的鱼”的发展理念。
深海牧场“甜甜圈”让渔民金鲳鱼出圈
海威集团是湛江一家综合性全产业链的水产企业,目前已建成“海威1号”“海威2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年产能名优海鱼900吨,旗下东腾饲料年产能30万吨,构建起“从育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我们累计为养殖户创收数百亿元,带动数十万养殖户脱贫致富。”刘东戈表示,企业将持续探索现代化养殖模式,为湛江水产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流沙湾海域,几十个周长近90米的重力式深水网箱整齐排列,宛如一个个巨大的“甜甜圈”。“这是我们的‘海上粮仓’,一个网箱能养7到10万斤金鲳鱼,年产量超400万斤,产值6000多万元。”一位渔民自豪地介绍说。
深海养殖的变革不仅体现在产量上。在流沙湾海域,工作船上的6名年轻渔民正通过监控系统查看鱼群状态,“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技。在广东海洋大学专家指导下,我们试行了‘一年两造’模式,效益翻番。”一位渔民道出了现代化养殖的魅力。
目前,湛江已建成湛江湾、雷州湾、流沙湾、草潭湾4个深海网箱养殖集聚区,总养殖水体1146.5万立方米,其中大型养殖平台6个,HDPE网箱3451个,分别占全省38%和54%。金鲳鱼年产量超1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0%。
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增收。遂溪县依托深水网箱养殖,2024年建有深水网箱285个,金鲳鱼养殖面积达3823.395亩,年产量1.1万吨,年产值3.77亿元,直接带动就业超800人,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农户超2000户,金鲳鱼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更成为了带领农民增收的“致富鱼”。
截至2024年5月底,湛江已建成深水网箱养殖水体966万立方米,其中HDPE重力式网箱3563个,养殖水体达952万立方米。大型养殖平台集群效应凸显,包括养殖水体6万立方米的“恒燚1号”柱稳式桁架平台、3万立方米的“海威2号”半潜桁架式平台、1.5万立方米的“海威1号”平台等6个大型装备投入使用。其中“恒燚1号”作为广东省目前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养殖平台,若全负荷养殖章红鱼,年均产值可达1.35亿元,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渔港经济区与产业综合体建设同步提速。总投资约3.5亿元的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产业综合体项目于2025年6月开工,规划用地2.74万平方米,2027年建成后将成为北部湾地区渔港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投资11.9亿元的湛江国际水产城项目已获得9.55亿元授信融资,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4.5万吨冷冻冷藏规模,整合冷链仓储、应急储备与文旅功能,打造“平时服务产业、急时保障民生”的双轨模式。
湛江以装备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推动深海养殖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跨越。深海养殖装备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支持企业技改升级,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院全力攻关智慧渔业关键技术,光热养殖、智能传感、精准投料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不良天气和复杂海况下的安全养殖。
前沿技术探索成果丰硕,低空经济、海洋波浪能应用等技术正逐步提升牧场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湛江湾实验室渔业大数据中心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技术,构建全产业链数字链路与信息共享机制。目前在建的“海塔1号”高抗台全潜式智能平台和“湛江湾1号”网箱型养殖工船,将进一步推动深远海养殖智能化水平跃升。
《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3-2035)》为海洋牧场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规划近期用海619平方公里,划分近海19块、中远海20块海域,秉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的发展思路,推动深远海养殖实现跨越式发展。
海洋经济让百村蝶变百姓受惠
在遂溪县预制菜产业园生产车间,机器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忙着将金鲳鱼加工成多种预制菜品。金鲳鱼加工是遂溪县预制菜产业园重点打造的预制菜产品之一,园区的双湖食品有限公司以金鲳鱼、罗非鱼等水产品为主要食材加工预制菜,全年加工能力可达8000多吨,主要产品有冻金鲳鱼、淡晒金鲳鱼、一夜埕金鲳鱼、开背金鲳鱼等。一位当地的工人说:“以前在外打工漂泊不定,现在在家门口的加工厂上班,既能挣钱又能顾家。”
据了解,湛江现有水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家,国家涉渔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开发预制菜品1000多个,年产量10万吨。
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解决了渔民“卖鱼难”问题,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一位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吸纳了周边5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妈妈工人’占比达60%,月薪3000到5000元。”此外,30家饲料加工厂年产水产饲料90万吨,130多家海洋牧场装备及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了从“鱼苗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湛江还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大数据系统建立水产品全联集采模式,发布“湛江·金鲳鱼指数”,塑造行业风向标。遂溪的一位金鲳鱼养殖户说:“指数让我们及时掌握市场行情,调整养殖计划,收入更稳定了。”2024年,湛江冷冻水产品出口11.42万吨、37.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1%和2.2%,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韧性。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湛江将通过种业创新、空间拓展、智慧升级的三轮驱动,向着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奋发前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让蓝色经济的红利更多地惠及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