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前后
快递物流迎来高峰
不少消费者反映
自己明明备注了“送货上门”
但是包裹却被直接放进快递柜
或快递驿站
![]()
![]()
你的快件,为何堆在驿站?
2024年3月1日起
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施行
其中规定
↓↓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
然而,擅自将快件
投递至驿站或智能柜的现象
依旧屡见不鲜
“‘双11’我在网上买了20斤洗衣液,特意备注要‘送货上门’,结果快递员连电话也不给我打,我只收到驿站发来的取件码。当我联系上快递员时,对方只说‘单太多送不过来’,让我自己去拿。”
“我们这边只有少数快递公司会送件上门,其他快递公司都把快件放驿站。驿站离小区还有一段距离,我跟老伴都七十多岁了,家里又没有年轻人,拿快件经常累得气喘吁吁。”
“平日站内每天有1000个左右快件,‘双11’高峰期最多有2000多个。多数快递企业员工都默认将快件放在驿站,再由驿站发送短信通知消费者来领取。”

▲拼版照片:右图为安徽省合肥市一家快递驿站,货架上摆满了待取的快件;左图为该驿站张贴的取件通知。(新华社)
记者随后致电某快递公司合肥分公司,工作人员回应,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给商家的备注,快递员可能看不到。如需送货上门,可在自家详细地址后标注“送货上门”四字。无特别标注或者配送前未电话告知,快递员会默认将快件放在驿站。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快递不上门”的相关投诉有近700条,大多集中于“大件不上门”“未提前告知即放驿站”等问题。
快件缘何“难上门”?
消费者有苦水
不少快递员也有苦衷
“平时一天700多单,‘双11’高峰能超过1000单。我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如果每个快件都送上门,根本送不完。有的老房子没有电梯,送一单耗时耗力。往驿站放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否则快件可能会严重积压,耽误时效。”
“送一单才挣0.8元到1元,放驿站每件要扣0.3元至0.5元,虽然放驿站每单少挣了,但同样的时间能多送几单,整体算下来还是更划算。”
“当前快递行业竞争激烈,单价被压得很低,企业利润空间微薄。为控制人力成本,不少快递企业不愿在末端站点加派人手,一个快递员常常要负责好几个小区的派送,每天单量动辄几百件,逐户上门派送不现实。”
配送需求信息的传递缺位
也是“上门难”的原因之一
“消费者的收货需求其实非常多样:有的偏好送货上门,足不出户轻松便利;有的习惯驿站暂存,以此保护个人隐私;还有的消费者需求灵活,有时希望上门投递,有时又需要暂放驿站。要是全靠快递员逐一致电确认这些需求,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还会增加成本。”
“不少电商平台的下单页面并未设置收货方式的选择项,消费者只能通过给商家备注的方式说明配送需求。消费者的个性化投递需求,要么没被商家有效收集,要么虽然商家收集到了,也并未反馈给快递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快递员一般会默认选择最省事的投递方式。”
“虽然《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对‘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方式投递快件’有处罚规定,但执行中罕有快递企业因此受罚,这也是快递‘难上门’的原因之一。”
“一般送货上门的快递企业多为自营模式,服务标准、收费模式、时效要求比较统一,从总部到末端执行同一套标准化流程。消费者反映的‘不送上门’的快递企业多为加盟制,即使总部快递企业有相关的标准、要求,也很难覆盖到众多加盟、代理商。”

多方协同,打通快递上门“最后一百米”
“快递上门”“按需投递”
既是快递企业的职责
也是企业从“价格内卷”
转向“价值竞争”的抓手
更是民生服务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应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确保消费者的真实诉求能得到重视。”陈音江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未执行快递上门要求、投诉量大、屡教不改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
“要加强正向引导,推动快递企业通过优化服务形成良性竞争。”陈音江说。
吴杨玲认为,快递企业要着力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配送需求。“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跳出低价竞争困局、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她说,快递企业总部需高度重视末端加盟网点及快递员的服务质量,制定统一服务规范,强化对末端环节的约束力。
“快递公司不能简单把压力加到快递员身上。要增加基层站点的人手,合理规定配送范围与任务,让快递员有条件改进服务质量、保障服务标准。”她说。
一位快递行业管理人员认为,应推动小区、写字楼配备标准化驿站或者智能快件箱;驿站要及时推送取件信息,酌情增加冷链、24小时自助取件等设施,强化监控系统。
“电商平台可以优化快递页面设计,给出‘送货上门’‘驿站暂存’选项,将用户需求同步至快递企业。消费者也应理性行使选择权,明确自身需求。”安徽省消保委法律与公共事务部主任张路明建议,相关平台、快递企业需落实责任、提升服务,通过强化技术赋能、盘活存量社会资源等途径,在成本、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
监管部门、快递企业、
电商平台等多方协同
形成合力
方能破解这一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