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0日电(记者魏婧宇)驾车穿梭在连绵起伏的沙山间,从近60度的沙坡上俯冲而下,一个急转弯,一片碧绿色的湖泊出现在眼前……进入冬季,仍有不少自驾爱好者结队而来,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体验“沙海冲浪”的快乐。
巴丹吉林沙漠大部分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是我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在4.9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里,超半数面积是高大沙山,其中海拔1611.009米的必鲁图峰是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连绵的沙山间,分布有144个形状各异的湖泊,由于湖水中矿物质和卤虫等生物含量不同,湖泊呈现出红色、紫色、绿色等不同色彩。2024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巴丹吉林沙漠风光。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今年以来,阿拉善右旗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同比增长7.44%。当地遵循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等要求,采取人为活动有限、建设开发有序、旅游发展有度的文旅产业发展路径,培育特色业态,打造旅游产品体系。
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文旅部门,在保护沙漠生态的同时,让游客尽情领略壮美的大漠风光。内蒙古巴丹吉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那日苏说,今年推出了多款旅游产品,游客可以乘直升机、滑翔伞从高空俯瞰沙漠,还可以乘驼游巴丹、徒步游巴丹,能从不同角度领略沙山、鸣沙、群湖的魅力。
随着巴丹吉林沙漠游的升温,沙漠中的牧民们也忙碌了起来。家住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庙海子湖畔的牧民高飞,曾以放牧为生,几年前他放下牧鞭,将家中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办起了牧家游。如今高飞家的年收入已达30万元,比过去放牧时翻了好几倍。
高飞不仅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还向每一位入住的游客宣传沙漠保护知识,告知游客哪些行为会破坏沙漠。他说:“雄壮的沙山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藏,只有保护好沙漠的环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游客在巴丹吉林沙漠拍照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刘维斌从事沙漠巡护工作已有20多年,如今他和同事每周都要进入巴丹吉林沙漠巡护。核查目标点位、观察植物生长量、监测记录湖泊水位……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巡护工作,放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中进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刘维斌说,现在增加了无人机巡护,沙漠中还增加了很多智能监测设备,对沙漠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精细化了,然而人工巡护的脚步一刻未停。“看着海子干净得能映出天上的云彩、骆驼的脚印和车轮印重叠在一起,就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梁宝荣说:“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和农牧民群众继续携手前行,构建全社会参与开发、保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格局,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让世界自然遗产为更多人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