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大庆式”的企业每天都有新变化
当年,很多人对湛江还非常陌生,甚至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到了这里以后,更是遇到了了不少料想不到的困难。然而,来自各地的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凭着一股战天斗地的精神,自力更生,使这片荒芜的海滩一天一天变样。
“那时,整个建设现场人山人海,非常火热。”邱铭说,在打桩工程这关键的一环当中,我国老一辈筑港专家、湛江港建设总工程师谭真通过仔细观察,综合群众的建议,参考桥梁专家茅以升建设钱塘江大桥时冲孔下桩的经验,想出了世界各筑港史上尚没有的“钢桩冲捣孔打桩法”,平均每天可打6根半桩,效率提高了9倍半,还使打桩费用降低了69%,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个大型的专业化新港傲然屹立在湛江海湾西岸。工程包括1座顺岸式码头和1座突堤式油码头,以及4座总面积为43300平方米的大仓库,还有公路、铁路等附属设施,使现代化湛江港建设初具规模。
“1956年至1979年是湛江港蒸蒸日上的时期,我们马上又开始建设油码头和调顺岛第三作业区。”邱铭回忆说,以前去调顺岛既没有车也没有客船,她和其他码头建设者一样,每人背着自己的被铺和包袱,常常坐民船在沙湾和调顺岛之间往返。
1979年,由于港口事业发展迅速,湛江港被誉为“大庆式”的企业,港口吞吐量突破了1000万吨,跻身全国八大港口之一。邱铭说,当时的港口事业可谓“每天都有新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