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会会址永久落户湛江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续写蓝色经济新篇章
一部湛江发展史,便是一部海洋经济发展史。从耕海打鱼的原始作业,到如今覆盖临港重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科技研究等领域的全面发力,湛江正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临港重化工业为支撑,发力打造海洋经济示范市,驶上“蓝色崛起”的新航道。
积极争取成为海上丝路战略支点市
湛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中国海洋经济发祥地之一。早在汉代,徐闻大汉三墩始航的商船甲板上,脚底沾着红土地泥土的船夫,升起巨大的风帆,满载着瓷器、丝绸、珍珠的大船,驶向遥远的中东、非洲。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依然有着湛江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悉,湛江已经成立“海上丝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聘请了广东省、湛江市及有关高校的文物考古、保护规划、古建筑保护、环境保护、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申报工作进行指导。近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经现场调研和交流座谈后认为,湛江是“海上丝路”的主要地区之一,有两个繁荣时期,一是作为“海上丝路”始发港之一的汉代,二是大量输出外销瓷的宋元时期。适合申报的遗产点是:第一类是考古遗址,如徐闻二桥遗址及周边汉墓群;第二类是外销瓷生产窑场,如雷州旧洋、遂溪永安等宋元时期雷州外销瓷窑址。
目前,湛江已经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全面启动《湛江市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向国家申请将湛江纳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2014—2050年)》战略支点市,服务国家战略。同时,正在加强与省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规划对接,东盟产业园、“南方海谷”高新科技产业园、特色水海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遂溪临港园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华大柬埔寨现代制糖农业产业园、农垦斯里兰卡工业甘蔗压榨项目、正大集团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已列入省规划。
为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作贡献
湛江三面环海,位居中国大陆最南端,是通往东南亚航程最短的口岸城市,拥有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43公里海岸线(含岛岸线)、140多个岛屿和49万公顷浅海滩涂。全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水产品总产量及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市首位,特别是基地主导产品对虾生产与出口国内领先,海洋经济近三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也是最具潜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城市之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和省长朱小丹在湛江调研期间要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产品牌,做好“海”的文章,引领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要按照“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的要求,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作出贡献。
目前,随着钢铁、炼化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全面加速,湛江将形成先进的现代临海制造业集群和临港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总量有望近几年跃居全国沿海城市前列,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和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湛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小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湛江是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桥头堡、联系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激越号角声中,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里,湛江正扬起蓝色风帆,为加快构建粤桂琼经济合作圈,为把北部湾打造为中国第四增长极作出贡献;同时,发挥湛江港作为大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作用,带动西部大开发和大发展;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性经济贸易合作桥梁,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合作共赢。
海博会会址永久落户湛江
湛江位居中国大陆最南端,海陆空交通俱全,是广东四大铁路枢纽城市之一,是全国45个公路枢纽城市之一,湛江港是国家主枢纽港,湛江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香港等20多条境内外航线。
此次海博会并不仅是一场静态成果的展览展示活动,更是开辟一个充分展示中国乃至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前沿成果的窗口,搭建一个推动国内乃至国际海洋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打造一个影响力和知名度享誉国内外的展会品牌。同时,本届海博会也将成为举办城市湛江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公众参与程度最高的博览会。
实践证明,以高层次、大型化展会为主导的会展经济是推动区域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表示,海博会在湛江举办并将会址永久设在湛江,必将有力推动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有效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困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更快发展,确保“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实现,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