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海水稻项目,将来引发的关注度不亚于中国成功试爆第一个原子弹一样令人瞩目。”2011年11月,时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独立审查官张明旭来到湛江,得知陈日胜育种海水稻后,大胆预测道。3年后,海水稻项目果然掀起一股关注热潮。
10月19日本报独家报道《海水稻,湛江“造”》以头版头条见报,这条国内首发的、不足1000字的消息,迅即对国内媒体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
19日至21日,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对本报“海水稻”的消息,争相转载报道。新华网、南方网、网易、新浪等主流网站在首页以置顶头条、加粗标题进行报道。“湛江种出海水稻”更成了腾讯大粤网在20日弹出窗口的新闻头条,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海水稻”成了搜索热词。
22日晚上22时许,新华社记者来到湛江,对陈日胜进行专访,采访持续了2个多小时。“短信看不完,电话打个不停,媒体记者太多了,真的忙不过来。”陈日胜说,晚上为了休息,他只能选择关机。本报记者也先后接到中国科技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媒体来电,索要陈日胜联系方式。
23日,本报推出通讯《风吹稻花香两岸,誓把海洋变粮仓》,对“陈日胜28年矢志攻克盐碱地种稻世界性难题”进行了细致报道。报道见报后,海稻(北京)国际公司总经理赵益通致电本报记者,对报道表示感谢,并请求邮寄10份当天的湛江日报到北京,作为纪念和宣传刊物。
24日下午,记者联系陈日胜时,他正在廉江海水稻种植基地,配合广东电视台的采访拍摄。当天,广东电视台派出4名记者,出动了航拍器对上千亩的海水稻田进行了航拍,“场面绝对壮观。”陈日胜还出镜接受采访。
25日下午18时许,记者百度搜索“海水稻”,相关结果是7420000个(七百多万),网页达数千页;而在本报报道海水稻的前一天,10月18日,百度搜索“海水稻”,结果不足100个。
记者浏览国内媒体报道发现,有关“海水稻”最新进展的信息,全部来自本报19日的报道,部分背景信息则来自上海《新民周刊》2013年12月的报道——去年底,该杂志记者赵进一受邀来到湛江,以采风的形式,对陈日胜及其海水稻项目进行了报道,文章开头称“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盐碱地里,用海水种水稻”。
此外,海南《南国都市报》结合本土试种“海稻86”的事实和网络反响,以“网友:海水稻吃起来是不是咸的?”为题,推出整版的报道。
链接“原子弹”的由来
2011年,陈日胜创建遂溪虎头坡合作社,把“海水稻”写进了合作社发展规划,结果被他的朋友、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周长林院长看到。周院长感觉到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新项目,便与中国社科院组织了8人的课题组,专程到湛江实地考察,并举行了“海水水稻物种保护”座谈会。
课题组成员来自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农业部经管司等部门,其中就包括时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独立审查官的张明旭。他对陈日胜在海水稻物种保护28年的坚持,表示敬意,并看好“海稻86”的发展前景;陈日胜向他透露,合作社投入过大,海水稻项目缺乏资金,难以为继。
会后,张明旭回到北京,将陈日胜的情况告诉北京富程公司董事长,对方二话不说,就给陈日胜打去100万元以表支持。不久,陈日胜赴京找到张明旭表示感谢,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办公室里,两人促膝长谈后,张明旭大胆地预测,“这个海水稻项目,将来引发的关注度不亚于中国成功试爆第一个原子弹一样令人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