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海博会启示录
2014中国海博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在赢得声誉和人气的同时,也为湛江这座城市的底蕴又添几分厚重——头一次承办如此规格的活动之后,湛江人收获了宝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有相当部分来自对中国海博会组织与推广方面的反思。当大幕落下,鲜花和盛典成为过去,湛江人有必要总结这次盛会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省运会很快就要来了,这些启示也将因此而更具价值。
启示1 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
湛江以地级市的身份承办此次全国性的重大展会,财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四两拨千斤”?这是对我市的一大考验。而本届中国海博会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模式,发动市场力量,成功地办好了海博会。
此次中国海博会承办主体由过去的行政机关变为以企业为业主,负责会展组织及招商招展。筹备工作经费约需6000万元,其中省市专项支持1580万元,主要用于招展布展、宣传推介、展馆改造等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筹委会日常运作。而通过市场运作和招商引资解决约4200万元,约占中国海博会总筹备经费的70%。展会的策划、展场展馆的规划设计等通过市场运作引入高端专业公司承担,解决了政府在办展方面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启示2 城市管理理念顺势升级
中国海博会的人流高峰到来时,海湾大桥一带的交通拥堵十分严重,甚至堵车达2小时以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对此,一些专家认为,这一点暴露出湛江城市管理有待转变,市民的出行习惯也需要升级。目前湛江公共交通不发达,市民观展主要靠私家车,因此拥堵在所难免。而世博会这类展会上,观众出入都是乘坐大巴车,会场内则使用电瓶车,因此不存在私家车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
目前我市正在打造“脚印城市”,在道路设计和城市规划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先保障行人路权。在今后的大型公共活动中,我市肯定将引入专用公交系统,避免私家车一拥而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