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找‘秀姐’”已成为赤坎区民主街道街坊们的一句口头禅。
秀姐名叫陈昌秀,是一名共产党员,原在金城社区居委会当书记。谈起社区工作经历,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人一定要对得起良心!”
2010年,街道决定组建老干部工作室,到了退休年龄的秀姐,热心公益事业,群众威信很高,坐不住的她,成立了“秀姐工作室”,为群众排忧解难。
鸡毛蒜皮事 秀姐心不烦
每天,秀姐都会到小区转转;每次,都会有街坊向她“诉苦”。
不管白天或晚上,秀姐随叫随到,没有节假日,遇上恶劣天气她还要安排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察看辖区里的孤寡老人是否安全。
居民李婆婆的子女,不愿意接婆婆回家赡养。秀姐找到子女们询问,原来他们因为房子问题不肯赡养母亲。秀姐多次奔走,为李婆婆争取了廉租房。
居民邓先生是一名伤残人士,多年来,秀姐几乎包办了他一家的大小事务,包括子女入学、申请补贴等等。每一次看到秀姐,邓先生总是高兴地叫她“姐姐”。
丈夫偷钱被妻子发现之后毒打妻子、夫妻感情不和闹离婚等家庭纠纷,都成为街坊向秀姐投诉的问题。一些街坊还委托秀姐做媒人,帮他们的子女找对象。
记者采访时,秀姐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没有办法,不论大小事,街坊都喜欢找我。有的事情较容易处理,有的则比较棘手。”她说,街坊将秀姐当成一座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只要街坊找到了秀姐,她一定尽力去办。
一次,街坊反映楼上住户的空调排水滴落自家阳台,影响日常休息,秀姐来回跑了好几趟与住户协商,把问题成功解决。
“哪里有矛盾,就往哪儿跑,每个月光电话费就要数百元。”秀姐说,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就心满意足了。
为民解烦忧 秀姐赢口碑
多年未解的劳资纠纷,历史遗留的房产手续登记等问题,再硬的“骨头”,秀姐也能啃得下。
创业路一姓余的街坊,在家里摔伤脑部,由于家里经济捉襟见肘,错过最佳医治机会,以致昏迷不醒,开颅手术需要巨额医疗费,他的家里一筹莫展。
秀姐了解情况后,发动辖区的企业捐款,为他募集到了一笔医疗费。秀姐还为他申请大病救助、办理低保。在秀姐帮助下,余先生顺利动了手术,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余先生感激地说:“秀姐是我家的大恩人。”
“做社区工作,要有耐心,耐得住街坊的怨言,还要冷静对待职能部门个别办事员的冷言冷语。但心中只要有为群众办事的信念,一定会得到解决。”秀姐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这是她前进的动力。
2013年,辖区一个食品厂雇请的工人在卸货时摔成重伤,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街道召集各方多次协商,但一直未果。伤者家属多次上访。秀姐自此至终摆事实,讲道理,经过她努力,事件最终得到解决。
住在海北路的张先生与表兄弟张某房屋相邻,2007年,因一棵树影响房屋的事,以致双方反目成仇。派出所和社区干部多次进行调解,均不成功。秀姐为此说干了口水,磨破了嘴皮,两家人最后相逢一笑泯恩仇。
民主街道党工委书记郑鸿说:“秀姐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工作,毫不计较待遇,为街道分担了不少困难,确实不容易。” 秀姐将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凭借自己的人脉和丰富经验,处事公道,赢得群众的好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