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这句话是对农村基层反腐败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的形象比喻。如何使反腐败工作真正向“最后一公里”延伸?我市探索出了一整套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做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层反腐工作机制。
强化镇街纪委纪律审查工作“10+1”模式
“现在我们有了正规的谈话室,办起案来也有模有样,在党员干部中的威信也逐步提高了。”说起这一年的变化,廉江市河唇镇纪委书记吴尘感慨不已。固定的办公室、专门的谈话室、一系列办公办案专用设备,让她干劲十足。
“前段时间,我们主动查找线索,查办了苏州垌村第二党支部书记罗某某挪用群众医保金的案子。这个案子三天内初步核实了违纪情况并且立案,一个月内结案。最终给予罗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挽回经济损失2万多元。”吴尘表示,通过配备专职办案人员,让该镇纪委的办案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河唇镇只是湛江市镇街纪委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办案能力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市纪委深入开展镇街纪委规范化建设,确保全市121个镇街纪委全部实现两个“六有”(硬件上有组织、有牌子、有专职人员、有专用办公室、有必要的办案设备、有工作经费保障,软件上有行为规范、有工作职责、有办案程序、有工作制度、有工作台账、有良好形象)。在此基础上,全市以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推进查办案件“两报告”向镇街纪委延伸,全面规范镇街纪委纪律审查工作。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涉农腐败问题综合治理,关键在于强队伍、建机制。为此,湛江市先后制定了《镇街纪委规范化建设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镇街纪委纪律审查工作的意见》,推出聚焦主业主责、加大培训力度、排查案件线索、片区协作办案、镇街纪委书记副书记单列考核等10项具体措施和1个考核办法(“10+1”模式),倒逼镇街纪委加强纪律审查工作。2015年全市镇街纪委查办案件417件,同比增长76%。
大排查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线索1097条
近年来,我市信访举报总量始终较大,其中涉及农村基层的信访举报占60%,且举报量和重复访、越级访居高不下。
为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有效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去年2月,市纪委开始对农村基层信访举报疑难案件进行大排查,共排查疑难信访举报和重要案件线索292件。市纪委出台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包案领导、承办人员、化解措施和办结期限,层层压实责任。市纪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一个县(市、区)或市属单位,负责指导联系点排查包案化解工作,督办协调包案解决1至2宗疑难信访举报问题。同时要求各县(市、区)纪委逐一落实包案责任,各镇街纪委也要包案解决1至2宗信访举报问题,并与镇街纪委规范化建设考核相挂钩。
目前,292件信访件中98.6%已经被化解。在着力化解信访难题的同时,我市还于去年4月按照省纪委的统一部署同步开展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线索集中排查活动,2015年共排查线索1097条,立案446宗,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17人,90人被移交司法机关。通过大力“拍蝇”,不仅维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还产生了震慑作用,促使我市全年涉农信访举报减少25.3%。
盯紧农村“三资”交易
“5500元一次,5500元两次,5500元三次,成交。”去年10月22日,湛江市麻章镇坑排下村面前岭公开招投标现场,几次举牌后,最终成交价比起拍价每年每亩4000元有了大幅的提高。在廉政监督员的监督下,中标者与村组集体签订了合同。
“在我们村,有关农村‘三资’交易的各项业务,我都必须要对资金进行监督,以免出现腐败问题。”该村的廉政监督员黄治坚告诉记者。“三资”管理是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多发易发的领域。近年来,我市对全市农村“三资”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分类汇总、登记造册、公开公示,构建基层监督平台。通过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和交易,从源头上遏制农村基层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使基层反腐工作取得更为扎实的成效。
与此同时,通过村官述职述廉、明察暗访、警示教育以及打造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加大教育预防的力度,多措并举,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努力营造基层干部“不敢腐”的态势和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