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擦、咔擦!”身穿制服的城管执法人员走在大街小巷,拿起手机,对个别违规乱象进行拍摄上传,这一举动引起不少市民好奇。“还是第一次见这样执法。”67岁的陈伯见到城管执法人员拍摄违规广告牌时说。不料当天下午,违规广告牌就被拆除了,陈伯叹道,自创卫以来,全市城区面貌大变样,道路更通畅了、绿化更靓丽了、空气更清新了、市场更有序了,连城管执法的模式也与时俱进了。
环境之变
市容秩序不反弹
商贩入室经营更规范
曾记否,2012年以前,北桥市场百米长的道路上云集了100多个“走鬼”摊位,有的来晚了没抢到位,索性摆到路中间,一旦遇到推单车来进货或推着板车运菜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就被堵在路中间,水泄不通;海滨大道上,每逢夜幕降临,宵夜档便如雨后春笋,摊位甚至摆上人行道,路过客无路可过。
创卫一役,流动乱摆卖、跨门槛经营、夜间占道大排档、城市“牛皮鲜”等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市容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善。北桥市场周边曾作为流动商贩的“重灾区”,道路拥堵,环境恶劣,自从市场硬件升级改造,环境质量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北桥市场深得市民喜爱。这样一来,“走鬼”摊位要么入室经营,要么在竞争中遭到淘汰,“脏、乱、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霞山的“绿林食坊”和赤坎的“不夜天”让以前占道经营的商贩,进驻高大宽敞的隔音大棚、干净整洁的烧烤档口。记者走访两地,看到各个档口井然有序,原先露天的档口,如今有了顶棚——隔音大棚,下面摆放着干净整洁的餐桌和用具,食客愉快吃着美食。上百辆电动车、小车停泊在划定区域。
市民之声
告别脏乱差,我们的“家”变漂亮了!
环境改善,最终的落脚点是惠及湛江人民。“给市民一个更舒适的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每一个身处湛江的市民都能有所体会,这几年,湛江确实在变,无论是市容市貌、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秩序,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湛江彻底告别了发臭的沟渠河道、简陋的环卫设施、缺乏管理的农贸市场。
“以前,我们小区是地摊围城,垃圾满地,一到夏天,蚊蝇乱飞,气味又臭。现在告别这种现象了,周边整洁干净,社区巷子的路也比以前好走了,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家。”
在许多人眼里,城中村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以前城中村里,占道摆卖、跨门坎经营的现象到处都是,还搭遮阳棚至人行道,影响人们出行。”居住百姓村的黄女士说,经整治后乱摆卖的现象少了许多,垃圾也少了,村中的街道宽敞整洁,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今年,不少回家过年的外地游子,看到道路街灯、市容环境的今昔巨变后,不禁“织围脖”、发微信,盛赞湛江的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执法之变
从驱车执法到徒步执法
“微平台”发挥大作用
港城能够华丽转身,少不了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执法人员。为巩卫、创文工作开展,市城管执法局的执法人员尝试更为人性化的执法方式,从驱车执法,到如今推广骑车执法、徒步执法,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提高管理见效率。同时,利用“微平台”将城市里发现的违规乱象及时反馈,争取最短时间得以解决。
市城管执法局领导表示,通过徒步巡查执法,发现市容环境问题更直接,处理更快捷,标准更精细,此举是城市管理执法的一种新方式,旨在服务群众、劝阻违章行为,通过这种“让自己多干活,群众得便利”的方式,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消除执法队员与被执法对象之间的隔阂,通过文明执法减少摩擦和纠纷,取得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回到开头的场景中来,市民在路上看见到执法人员对违规乱象进行拍照的情况,并不是执法人员简单地记录,而是从2015年该局在推广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后,建立起“城管巡城”微信平台,将全局(含区分局)所有中队长以上领导干部拉入微信群中。此后,无论是工作时间巡查、上下班途中和休息时间,任何执法人员一旦发现“六乱”行为,无论是否处于自己辖区,都可立即拍照上传到微信群中,并标明具体地点让辖区执法人员处理,以争取最短时间内处理完毕,并把处理结果反馈至平台上,极大促进了市容管理水平的提升。
记者从市城管执法局获悉,2015年全市累计清理占道乱摆卖、跨门坎经营35878宗次,乱拉挂5747宗,拆除乱搭建1798宗、面积94830㎡,查处乱挖掘162宗、乱堆放9058宗,清理拆除各类违法户外广告牌、招牌2429宗、面积56269㎡。全年共受理各类城市管理投诉案件3043件,办理率和办结率均为100﹪,在12345市民热线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市民热线工作效能考评中排名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