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废”变“三宝”,荒原成美景
龙泉过去被附近村民遗忘,也是因为她有“三废”之说:遍地顽石一无所用,是为“废石”;因为石头太多,土地种不出庄稼,是为“废地”;有丰沛泉水,却无可灌溉之田地,是为“废水”。但在旅游专家的指导下,仅用5个月时间,龙泉的“三废”却摇身一变成了“三宝”!
为了恢复龙泉生态,变废为宝,徐闻县财政拨出1000多万元专款,用于龙泉森林保护区建设;受益于“旅游立县”战略的徐闻各企业、单位也纷纷慷慨解囊,一些私营企业家自发捐款支持龙泉建设。建设后期,由于一时资金紧张,负责建设的县公用事业局局长叶语借出私款数十万元以应急,其他副职和一些干部也主动借款出来解燃眉之急。
龙泉森林保护区建设的头等大事,是通过植树造林,把“废地”变成森林。为此,徐闻采取了各单位、社会团体捐种和个人认种的方式,在荒坡上种植名贵珍稀树木数万株、1000多亩,品种60多种。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龙泉荒野上的绿色越来越浓。丰富的龙泉水,也成了漂流、玩水、造湖养鱼、建水上酒吧的“妙趣之水”。
说到巨石,过去遍布龙泉的乱石,如今成了森林保护区的一大景观。经过濯洗的巨石屹立在青葱草木间,浑然天成,别有致趣。泉眼下方的溪流中遍布大小不一的火山石,水因石灵秀,石因水鲜活。保护区还在巨石与森林间开辟一条独特的漂流路线,长1200米的漂流河蜿蜒穿过龙泉的峡谷和湿地,穿行其间,幽深静谧,独特的原始体验令人终生难忘。
昔日打虎,今日“养虎”
作为历史上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上世纪40年代,曾有野生老虎硬闯徐闻县城,与国民党时任县长陈桐狭路相逢于县衙大堂。解放后,仅1953年徐闻县就有17只老虎被捕杀,还涌现了一批打虎英雄。
华南虎的消失,是徐闻生态平衡遭到严重损坏的一个缩影,也是徐闻人要重现古森林的一个情结。当树木重新覆盖龙泉的古火山口,这里的人气也开始蹿升。政府财政投资,为周边支持龙泉开发的村庄大搞基建,修路架桥、投资教育,村庄越来越靓了;周边农民时常骑车来龙泉游玩。龙泉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外地游客,尽管尚未正式开放,已经有很多人慕名前来。
投资者也闻风而至,龙泉附近土地变得炙手可热。一位东莞富商在考察之后,提出要在龙泉设立野生动物园,放养包括华南虎在内的野生动物。
从打虎到养虎,徐闻这条“回头路”走得耐人寻味。徐闻人本想在龙泉呵护生态,却“无心插柳”,引来了人气,带来了财富。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可以如此的轻盈曼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徐闻县委、县政府已经认识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是真正可以永续发展、造福子孙的稀缺资源。这种发展理念也决定了龙泉的未来——若干年后,一个植被繁茂、雉飞豕走于其间的龙泉,必将重现昔日徐闻大地热带雨林的原始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