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商机明显
而在决策层面的“接轨”,则是经贸协作规划。最早提出粤、琼之间经贸协作规划的,是广东于2004年提出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9(省)+2(港澳)”的区域整合,9省中便包括海南。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等10个领域进行合作。七年来,合作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为交通与能源。
在万宁市从事物流业的郝先生认为,最成功的粤琼合作典范便是粤海铁路,从广东湛江以南的铁路,由广铁集团旗下的粤海铁路公司兴建营运,包括海南目前唯一的东环线高铁,这些合作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海南人地生活,把海口与三亚这两个岛内相隔最远的城市的旅途时间,缩短到了两小时以内。
去年年底,就在海南东环线高铁开通的首日,粤琼政府高层在海口签订了《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是“争取国家把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另一条同样让双方兴奋的协议条文为“鼓励广东企业参与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基地建设” 。这种决策层面的合作支点,具有长久的可持续性,与粤琼民间企业寻找商机的“吹糠见米”心态迥然不同。用岛内媒体的话来讲,就是告别“猛火炒概念”的噩梦,迎来“文火炖固(定)资(产)”的发展新机遇。
三波“海南热”带来“市场为王”
海南人对“猛火炒概念”的噩梦记忆犹新。从特区建立之日起,海南至今经历了三波发展热潮,也即三次海南热:第一次是建省初期的“海南汽车事件”,尽管在短期内给当地带来畸形的繁荣,但却因“政策越位”旋被叫停,当地一大批卷入其中的工商企业被处理,给此后数年岛内经济发展带来重挫;第二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楼市泡沫,一大批投入巨资的大型旅游项目和配套的商业、住宅建设项目资金链断,在岛内留下大量烂尾楼,直至2004年,最后一幢烂尾楼才被爆破拆除;第三次源自2008年岛内决策层提出的“国际旅游岛”概念,此后一路不断获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年,岛内楼市全面“疯长”,甚至连三亚等旅游城市星级酒店的预订客房,也成了民间游资爆炒的对象,最高价曾炒至5万元一晚。
第三次“海南热”会不会重蹈覆辙?成为民间资本反复掂量之处。对此,在海南打拼近二十年的广东籍房产发展商,海南国建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裁李伟明指出,目前岛内投资百亿以上规模的楼盘星罗棋布,投资热度超过前两次“海南热”,但此次“海南热”与过往最大的不同便是,民间资本是紧盯着岛内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跟进的,反应相当敏感,一旦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减缓,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属“政府坐庄,民间跟注”。从注入岛内的数千亿游资的投资领域看,大部分以商住为主。“其一,目前岛内交通设施建设速度极快,发展程度已不输以相邻省份,按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规划纲要,未来十年岛内文教、医疗等限制居住人口发展的瓶颈会迅速突破;其二,国务院对海南落实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批复,内容清晰,支持力度很大,而作为省会城市,海口楼市每平方米均价仅8000元,虽然飙升幅度大,但还是全国领‘后’的,这对外来购房者的吸引力很大。”李伟明告诉记者,他正在与北京的一所著名高校在磋商,共办海南分校,以增强楼盘的宜居度。
低调实干充分考虑风险
在与海口一海之隔的广东徐闻,也能感受到这种效应,两年来,这座欠发达的小县涌入了大量的外来购房者,选点并不在公用设施齐全的县城,而在粤琼交通重镇海安。“一旦粤琼跨海通道建设方案批复,按设计方案这里到海口的车程只需26分钟,按目前每平方米3000余元的低价,确实值得一赌——赌的便是大桥!”8月12日,在海安镇一处海景楼盘的售楼部,一名胡姓的安徽籍看房者对记者如是言。
“海南确遇到过的两次经济泡沫,留下的教训非常深刻,便是发展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政府必须全力充当好裁判员及场地管理员的角色,让资本进场踢球,此次的‘海南热’,管理层的表现就非常低调,埋头实干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大肆宣传,但岛外资金不断涌入;民间巨资投入的项目,必须由‘人气’来支撑,海南就800来万人,没有实业的发展,没有外来的务工者,哪来的岛内消费总量?”海口市港务局的退休干部老张并不看好发展高端旅游市场对海南经济能起大地促进作用,他的观点和记者采访到的大多数海南居民相仿,海南经济必须与全国全面对接,以增长岛内人数为首要,没有对接,再多的游资涌入都找不到合理的回报,便成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