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情结深 风雨夜归人
吴川年例诞期,排名最早的是博铺街道。每年元旦为该街道辖下的东岳、水清、沿江、东江、新江、香山六大社区的年例。这个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那里有旅店,那里就有博铺鞋”而闻名全国的“塑料鞋之乡”,每逢元旦,大街小巷人来客往,车水马龙,顾客如云,各家各户各厂的迎客厅,都被来自天南地北的商家和宾客挤得满满的。家住东岳的欧建宇说,每年元旦,各路商家和各界朋友都会不请自来,甚至风雨不改。每年元旦,欧建宇都设宴五六十席,款待各路客商和来宾。
欧建宇还说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元旦的傍晚,因连续下了几个小时的雨,宴席不得不再推迟,很多远路的亲戚朋友连夜冒雨也赶来,当他的一个姨妈从十里外的乡村披着雨衣持着手电匆匆赶到他家时,已经快散席了,主人感到很内疚,但他姨妈却满不在乎地说,她根本不在乎吃多吃少,能来与做年例的亲戚百客见面就开心!
我在此也忆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段往事:那年,我好不容易才盼到外婆家的年例(俗称“颤牙汉”),当时正值“抓革命、促生产”时期,加上“文革”期间红卫兵已将年例作为“四旧”封杀,无论是那条村的年例期,必有“禁止做年例工作队”进村“赶客”。而回娘家心切的我的母亲,还是拉着年少的我就往外婆家里走。那天一出门,又遇上阴雨连绵,北风扑面的低温天气,我们母子两人顶风冒雨走过了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终于到了外婆的村口。我老远就望见两个戴红袖章的青年把守着村口,拦截外来人进村。他们把我们拦在一旁,并再三催促我们赶快回家去!眼见天快黑了,我当时又冷又饿,全身已在打着冷颤,眼巴巴地望着已被淋湿了衣衫的母亲,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母亲“卜通”一声跪在那两个“红袖章”面前,眼里含着泪花说:“同志,你千有理万有理,不让亲戚探亲就是没道理。你睇睇我儿子已快冷僵了,你还不让外甥入外婆的家门?政府有那条不让妇女回娘家的规定?难道你们就没有半点亲情和人情?”母亲见对方无言可答,乘天黑之机拉着我快步直往外婆家里走去。至今我还记得,那年年例在外婆家第一餐吃的是番薯饭,第二餐吃的是芋头饭,第三餐吃的是菜头(萝卜)饭。
年例铸品牌 传遍大世界
年例是根,文化是魂。吴川林林总总的民间艺术,从起源、发展到改革、创新的成长过程,无疑都离不开年例这个大平台。曾被誉为吴川“三绝”的飘色、泥塑、花桥等品牌,正是在年例这个大摇篮里孕育出来的。早在1988年元宵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首都十大新闻单位及美国纽约时报、英国伦敦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纷纷到吴川采风,特别是央视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向全球推介了《中国广东吴川“三绝”》的专题和《广东吴川:民间艺术的基地》等报道,从而让吴川“三绝”走向世界,更让世界认识了吴川。1990年,吴川“三绝”和花塔、牌楼、活动彩塑、叠罗汉舞貔貅等一批民间艺术品牌,均被邀作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首届旅游艺术节的重头戏,相继在广州东方乐园展演和到广州市解放路、东风路、中山路等巡游!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央视还将吴川飘色作为“开台戏”,全球华人都一睹了吴川飘色的神奇、惊险、奥妙之风采!此后,吴川飘色先后应邀为云南泼水节、海南椰子节、中山慈善万人行、深圳新千年大巡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北京国际旅游节大巡游、赴港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巡游、湛江海滨宾馆春游等近百次展演。2008年,吴川飘色被评为国家级“非遗”艺术,并先后在全国民间艺术评选和粤港澳联办的各项赛事中获得“山花奖”和金奖。吴川泥塑、叠罗汉舞貔貅也是从“年例”这个大摇篮“摇”进广东省“非遗”艺术系列。
吴川年例,堪称世界“特例”,令人一生回味。吴川年例有足够条件“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