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4日,《湛江晚报》刊发的《承载几代人温馨回忆的乡镇电影院——曾经车水马龙 如今荒草斜阳》,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和业内人士的关注。
有读者从廉城打来电话:“乡镇电影院,寄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和情怀,如今风雨飘摇了,每每路过,感慨总是难免的。毕竟,那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欢乐,有我的初恋……”
与这位读者的感味有别,有评论指:乡镇电影院的消逝,正好反证了时代的进步。
情感与理性,无关对错。
记者注意到,与乡镇电影院同命运的市区老式电影院,一样的式微了;而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冒起来的数字影城,日子又是否过得滋润?有一组数据,似乎可以解读,虽然我一点也不喜欢枯燥无味的数字——据统计,去年全市电影票房收入3375万元,全年电影放映场次8211万场,观影人数达到惊人的117617万人次——数字的背后,是院线市场的升温,说白了,就是数字影城的风生水起——去年,我市新增2家数字影院,分别是湛江中影国际影城和吴川华影数字影院。预计今年雷州、廉江、遂溪、徐闻将建起数字影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数字影院风光无限的侧影,正好是曾经车水马龙的老式电影院(市区的也好乡镇的也罢)的江河日下。这是市场的铁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真的,不必感慨太多。
只是,老式电影院还有重生的机缘吗?如果有,又该如何寻求突破?
近日,记者对新老电影院体验了一番——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虽然潮流有点兴。
冰 老式电影院纷纷衰落了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老式电影院一度是人们重要的娱乐场所之一。市区的老影院不少,赤坎有天宫影院、人民电影院、红旗电影院、群众剧场、紫荆电影院、地区礼堂、湛江影剧院;霞山有东风电影院、工人电影院、艺海影剧院、红卫电影院、人民会堂等。
曾在湛江演出公司工作的骆先生见证了老影院的浮尘。“文革期间,电影放映亊业一片萧条。改革开放初期,被禁闭的影片获得解放,电影院逐步复苏。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影院受到卡拉OK和录像厅等娱乐方式的冲击,上座率一度下降。随后,数字电影进军港城,老式电影院逐渐关门大吉,退出历史舞台。”
骆先生说,老式电影院最辉煌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当时可谓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座无虚席。以1990年为例,当年放映场次达17.8万,观众达1.43亿人次,放映收入达2千万元。”骆先生如此形容当时电影院的风光。“三十年代出品的老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在湛江放映近一个月,场场满座。影片中有湛江外景的《女跳水队员》,男女老少涌向电影院,争先观看。”
老式电影院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如今,大部分电影院已不再放电影,它们被改作会议室、培训场地、歌舞表演场地。目前,市区仍放电影的老式电影院仅有三家:天宫影院、湛江影剧院和艺海影剧院。
赤坎 天宫影院有时上座率为零……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赤坎步行街的天宫影院。天宫影院外观依旧,售票处贴有电影宣传海报,其中最新的一部电影是《复仇者联盟》。正门挂有 “广东省数码立体声电影院”和“超大银幕电影院”两个牌匾,与室内简陋的电影厅形成鲜明对比。
据天宫影院的陈主任介绍,天宫影院是1991年1月1日正式营业,内有488个座位。最鼎盛时期一天放7场电影,座无虚席。如今,每天只放2场电影,即使以单座10元、情侣座25元的低价,也难以吸引观众,平均上座率不到10%,甚至有时进场观众为零。“我们属于南方院线,是用胶片供片,供片不及时,室内设备残旧,停车位不足,导致门庭冷清。”
虽然老式电影院日渐衰落,依然有忠实观众。“有一个老伯是我们电影院的忠实观众,他经常过来看电影,有时整个晚上就他一个观众。每月15日、30日,是全市职工免费观影活动日,但观众一样很少。”陈主任说。
据统计,去年天宫影院共放映360场电影,观众人数为3600人次,票房收入是17538元。“天宫没有财政作支撑,票房收入根本不够我们日常开支,现在我们是靠收文化宫的铺租来维持日常运作。”一工作人员说,随着数字电影院的异军突起,老式电影院只能逐步消逝。
随后,记者来到群众剧场、红旗电影院、人民电影院,热闹依旧,只是早已被改造成服装城;紫荆电影院被改成舞蹈、乒乓球、健美操的培训中心;地区礼堂被改为文化广场;湛江影剧院仍放电影,但场地经常用作文艺表演或开会。去年,湛江影剧院仅放电影12场,,票房收入3.6万元。
霞山 红卫电影院成废品收购站……
位于工农路33号的艺海影剧院,是霞山唯一一间仍保留播放电影功能的老式电影院。
“1985年6月1日,全市唯一一间拥有中央空调的艺海影剧院开业,吸引男女老少来这里‘叹空调睇电影’。一天七、八场电影,场场爆满,电影票供不应求。当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梁经理回忆起当年的盛况,唏嘘不已。“我们电影院由于没有财政投入,加上职工年纪大了,设备落后,一般只放映霞山中小学的教育影片,处于‘半瘫半活’的困境。现在,即使是5元的票价,依然无人问津。我们仍采用胶片放映,无法给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视觉享受。”
梁经理说,广州一些老影院早已改制,他希望艺海影剧院也能搭上改制的“尾班车”,彻底解决职工的生活之忧。据统计,艺海影剧院去年播放电影200场,观众人数为14万人次,票房收入为66万元。
位于民享路的工人电影院,已于今年5月1日改建成溜冰场。据统计,工人电影院去年播放电影180场,观众人数为1440人次,票房收入为1.44万元。在工人电影院工作了32年的周伯还记得:1989年,上映《少林寺》的时候,一天放映十场,连续放映5天,另外还要增加200个座位。那时的电影院都是单厅,几家影院共享一个拷贝,每家电影院错开放映时间,跑片员的任务就是在各影院间运送拷贝,风雨不改。“我是跑片员,一天来回60公里。”周伯笑言,“当时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快乐,自己与电影院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
人民会堂于2007年9月1日起终止放映业务,如今它已成为一座集服装、快餐、KTV于一体的综合商城。
红卫电影院,早已成了废品收购站。
始建于1942年的东风电影院变成了歌舞场所。附近居民称,电影院早已不放电影了,不过,这里每晚都会人声鼎沸。“据说,这里每晚都有歌舞团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