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州歌(简称:雷歌)系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历史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8年雷歌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为世界两大雷区之一,雷州全年有250多天打雷。雷声激烈、磅礴,故其所产生的民俗文化亦带有浓重的“雷”字号色彩。雷州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勤劳而智慧的雷州人民铸就了丰富的雷歌文化,是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一份厚重的文化资源。
日前,本报记者协理们带着对雷歌的关心与厚爱,走访了雷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湛江市雷歌研究会副秘书长、首届雷歌状元黄新先生,以及探访了雷州市老年人雷歌演唱协会和部分雷城市民,从对他们的采访中,记者协理们发现“雷歌”至今依然广受群众喜爱和追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传唱在雷州半岛的雷歌又有了新的内涵。
访谈雷歌老状元喜看雷歌新希望
记者协理 陈彤翔
近日,抱着对雷歌的满腔热情,在雷州市文化馆,笔者访谈了雷州首届雷歌状元黄新先生,黄新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讲述了雷歌的格律、格调后,话锋转到雷歌的发展现状时,笔者抢先袒露一种担忧,提出雷歌虽然是雷文化的一株奇葩,是雷州人的艺术瑰宝,但如今写雷歌、唱雷歌的年轻人似乎愈来愈少,甚有后继乏人之状,对此,黄先生先顺着笔者的看法,更有见地地剖析了雷歌在一定阶段里存在着发展空间的狭窄性,接着还是乐观地认为,雷歌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特别是一些朗朗上口的雷歌,会促进雷歌的普及与发展的。例如一首童谣式的《个字都赢九丘田》——公仔壳,去挨工,侬去书房坐书窗。放眼利利看书册,个字都赢九丘田。在雷州大地之黎语村庄,已成了每一个长辈教育、激励年青一代的口头禅,同时也是一些年轻人接触雷歌启蒙之篇。
黄新说,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雷歌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对雷歌的一往情深,使他坚持歌海弄潮的同时,很注意熏陶影响下一代的雷歌创作意识,他的儿子不但都是雷歌爱好者,在雷歌创作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在雷州市电视台工作的大儿子黄余武,从小耳儒目染雷歌,雷歌创作功底较好,近几年逐渐成为雷州歌坛新秀。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特呈岛后,霞山区举办了“春风杯 ”雷歌精英赛,黄余武以一首《幸福泉》夺得特等奖。歌中唱道:畅饮甘泉情激奋,特呈水甜融党恩。饮水常念总书记,北京引来幸福泉。这一取材紧跟时政、立意新颖的颂歌,既唱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更道出特呈人民在党恩沐浴下的亢奋与欢欣。
黄新特别告诉笔者,雷州市白沙镇爽山村一位叫陈健的70多岁老者,是一位退休老人,一直热衷于雷歌创作,很注意引导孙辈们接触雷歌,他今年九月刚刚考上湛江师范学院的孙女陈嬿任,春节期间参加雷州市“农民文艺杯”雷歌赛,以一首《农村改革好》荣获一等奖,前不久的“贺中秋 庆国庆”雷歌赛中,陈燕任还在读高中的弟弟陈润威又以一首《贺国庆》荣获二等奖。
黄新深情地表示,有着他们这些老歌者的带动,更有政府创设各种平台的推动,他坚信,雷州人这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是不会青黄不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