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者郑锋 通讯员邢斌
海安古埠,大致的位置位于徐闻流梅溪的出海处。站在这里面向大海而望,海面平坦宽敞,沿着海岸,扒开厚重的泥土仍然能够看到,采用打磨成条的石块建成的石堤。遗憾的是,由于石堤毁坏严重和海水侵蚀,石块表层遍布苔藓,再加之海安新港较之古港更为便利,除了石堤下方仍然残存的大量陶瓷碎片外,这里已难见到史籍中记载的兵船、商船、渔船如梭,横穿直织清波锦的景象。
1 汉唐时期已是交通要道
海安古埠始于汉代的踏磊,前身叫作踏磊驿。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记载:当时的踏磊驿就已经设置了船夫十名。而据196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队的考察,踏磊村在汉代就已形成港口。由此可以推论,海安古埠是在踏磊驿时代就已经建成,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而从它建立起来就一直是古南中国的一个重要水陆交通站。从此后,国家间遣使来往海南岛,下交趾(今越南),以及西人东来,南人北望都无不取道经踏磊驿。
踏磊驿是海安古埠的前身,而与海安古埠相对而生,并一直“同呼吸共命运”的就不得不提到海安古港。海安古港是自然形成的良港,记者粗略地估计,整个古港区长约4000多米,港宽500多米。它南达琼海,北可接大水河。而大水河从徐闻县北部山区的石板岭直泄入海安古港,水流湍急,水势一年四季浩大,加之其下流宽阔,水深浪细的特点,30吨的木帆船可抵达海安石莲山下。其实有史料记载,从盛唐时起,海安古港就成为我国南方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
古时的海安古港一有兵船,二有商船,三有渔船。为了便于船只停泊,地方政府还专门在古港沿岸修建了长约600米的石制防波堤。明正统年间,著名学者、思想家陈白沙过海南岛时,看到海安港海面船只来往繁多,挥笔写下佳句:“海中船似梭,横穿直织清波锦;琼崖七星塔,倒写天上白云纸”。不难想象,当时的古埠曾经樯橹济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