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鄂尔多斯煤矿陷入停产危机
鄂尔多斯伊旗的一家煤炭企业,这座煤矿投资十二亿元,年产三百五十万吨,在当地属于中大型民营煤矿。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2011年9月投产运行,只过了不到一年的好日子,煤炭行情就急转直下。
产能过剩危机
在煤企“微利”的背后,我国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出现了反转,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凸显。
据悉,在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期间,我国煤炭产量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从2001年的11.6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平均年增长率为17.9%。2012年中国产煤36.6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46%左右。
但即便如此,整个行业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据煤远大咨询中心张志斌表示,一般情况下将3亿吨作为煤炭社会库存的标准,如果是小于2亿吨或1.5亿吨,表明煤炭市场供不应求,但如果大于3亿吨,基本上就可以将市场定义为生产过剩、供大于求。
而我国2009至2011年的全社会库存分别为5000万吨、1亿吨、1.28亿吨。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煤炭产业一直处于供应相对偏紧的状况。但从2012年开始,这一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逆转。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中国煤炭社会库存首次突破了3亿吨,达3.44亿吨,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凸显。
“现在还是相对过剩。”上述业内人士对21世纪网表示。
他认为,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大部分厂商应该选择限产保价。“陕西、内蒙古等地不少煤炭企业已经因为煤炭滞销而不得不限产甚至停产了。”
但现实的情况并不如此乐观。
由于煤炭产业对当地政府的重要性,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些省份正在逆势扩张本省的煤炭产能。
山西省就是一个代表。
2013年第1季度,在内蒙、山西、陕西三大煤炭大省的比拼中,只有山西的数据是增长的,共完成煤炭产量2.19亿吨,超过内蒙古,重回全国产量第一。
进入4月份,这一数字继续上涨为9062万吨,环比增加913万吨。
而根据山西省煤炭厅最新数据,今年山西计划完成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建成竣工150座矿井,新增煤炭产能1.2亿吨。
而从全国来看,由于此前在建煤矿规模很大,加上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矿井改造之后的产能释放,这使得“十二五”期间煤炭产能过剩的压力非常大。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我国煤炭产能已经达到39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
据上述行业人士估算,2013年我国煤炭产能可能达46.3亿吨,将大幅超过需求41.2亿吨,产能过剩或达5亿吨。
“随着这些产能的陆续释放,煤炭供大于求的现象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今后产能过剩可能会成为常态。”
政府出手救市
煤市惨淡,直接影响到了这些产煤大省的财政收入。
以山西省为例,2013年第一季度,煤炭行业上缴税费累计完成268.98亿元,同比减少20.30亿元,减幅7.02%。
面对如此危局,各地方政府相继出手救市,试图力挽狂澜保护本地的煤炭产业。减免税费、煤电互保、建立煤炭市场价格波动调节基金,甚至限制外来煤炭入境。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府表示,将继续落实延续已出台的优惠减免政策,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再减免部分税费。
甘肃兰州提出将建立煤炭市场价格波动调节基金,补贴政策性亏损,以此来稳定煤炭供应价格。
山东济南铁路局已限制电煤装运,并已停装省外煤炭进入山东,并要求省内电企与煤企供应合同签定,价格高出市场煤价50—70元/吨。
河南则出台了“煤电互保”政策,电厂发电量与采购本地煤炭挂钩。超基数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奖励10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少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扣罚12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以消除“三西”外省煤炭冲击。但本地煤价加运费后比市场价高出60—80元/吨。
“由于这一政策,外省进入河南省电煤量急剧下降。”上述行业人士对21世纪网表示,“这对‘三西’影响很大,现在外销量大幅下降。作为应对,山西省也正拟出台限制省外煤入晋办法。”
除了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救市外,深陷泥潭的煤企也正在寻求国家政策庇护,游说对进口煤开征进口关税。
对此,政府也给予了积极地回应。
国家能源局于近期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业界估计《办法》正式出台后,内地的煤炭进口量将会大幅降低。
对于这一政策,李廷表示,对进口煤普遍增收进口关税,有悖于我国鼓励进口资源性产品战略。但是将不同煤种区别对待,对褐煤、高硫煤等劣质煤征收关税是可以讨论的。
他认为,煤炭进口几乎没有门槛,是导致近年来进口量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日韩相比,我们煤炭进口总量中,低热量、高硫、高灰等劣质煤所占比重明显偏高,这些煤进来之后,不仅冲击了国内煤炭市场,而且给电厂排污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但他同时表示,对于限制劣质煤进口,主要还是从环保角度考虑,并不足以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国内煤炭企业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