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南兴街在法国殖民时期是繁华的街道。郑锋 摄
走在湛江的新街旧巷,你是否会想到这个小城市昔日的繁华景象?豪庭华阁、车水马龙、琳琅满目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岁月如梭,渐失的曾经,昔日富于法国风情的建筑保存下来的已屈指可数,就连广州湾的名字也正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为增补历史,寻回些许当年的点滴,笔者有幸找到并采访了几位八旬老人,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记忆深处。
那个时代,那些事情
家住赤坎区大众路42号的黄福华,现年80岁,喜欢收藏各个时期的工艺品。而他的这项爱好,源于广州湾时期。
谈及广州湾,黄福华老人便滔滔不绝,他把所知道的事一件件地告诉了笔者。他讲,法国人刚来广州湾的时候,总部分为西营和东营,然而住在赤坎的法国人两个营部平时都很少去,他们主要利用本地人来帮他们办事,给他们一定的职位,而一些民事诉讼一般在市六小(湛江市第六小学)处理,如果是大事才到总部处理。
有人说,法国人给广州湾带来了西洋文明,这些我们自然无法否认,但他们推行的殖民政策也是对这里的掠夺。老人说:“法国人先是占领现在的霞山,接着就想占麻斜,还想往梅菉、黄坡、吴川那一带发展。但是进攻到坡头的时候,被民间组织(民间抗法斗争)阻止了,因此他们只占领了赤坎和霞山。后来法国人还想向遂溪发展,但又被黄略、麻章那里百姓用大炮、团练来对抗。法国人看到人民的反抗,就不进攻遂溪了,他们划好了分界线,从鸭乸港桥到寸金桥,往北是唐(当时人的习惯说法)界,往南是洋界。”
在老人的眼里,法国人并没有怎么统治广州湾,他们一来到这里,就改用电灯,以前都是用煤油灯。他们来这里主要是做生意,把煤油、洋遮(伞)、水泥(红磨泥)等东西运过来卖,不过法国殖民的时候也有比较多人贩卖鸦片。
黄福华还记得那时候赤坎还是很小的一块地方,“从这里直到沙湾那一条路都是河边。法国殖民时只有一条中山路,但以前不叫中山路,叫法国大马路。后来法国人来到这里做生意,雇用我们本地人帮他们做看街兵,一个看街兵管几条街,谁不讲卫生就会被抓罚钱,所以街道都是很干净的。那些看街兵每个人都有一条胶棍(塑料),一有人跑的时候就吹口哨,全部看街兵就会一起出动抓人。看街兵也像现在一样,是自愿报名参加的,还可以拿退休金的。”
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法国人也陆续回国。 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沦陷之前,广州湾还是一片乐土,因此有大批逃难者来到广州湾。赤坎这一带以前是属于山区(方便避难)。他们有多少钱就拿来盖房子,做点生意,以此度日,等到平静的时候就回香港”。说起法式建筑,老人说,“那时候法国的建筑也有,不过留下的也没多少了,现在最老的就是广州湾商会馆。还有的就是以前那些海关的炮楼,但现在也只剩下鸭乸港一个炮楼了,就在鸭乸港桥头那里,玻璃厂对面,现在有人住着呢!还有一间在湛江一中,但现在被成为死角了”。
谈及广州湾时期的教育,老人说:“法国那时候也办了学校,以前的四维中学和培才中学是贵族学校,比较有钱的人去读。不过不是法国人捐建的,法国人捐建的就只有天主教堂,霞山有一个,赤坎有一个。那时候,有部分中国人信奉天主教,主要吸收老婆婆等教徒。社会上有些孤儿,他们就收留。以前的医药、医生技术都比较落后,有些有病的就死在那里,他们就埋在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