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湾人在用餐。
说起法式建筑,老人说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建造的,只是在法国人殖民的时代,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是法国人建造的。老人指着他家附近的一幢楼房说,这就是大通街最美的建筑了,曾经是一个照相馆。从斑驳的墙面,还可以看到这楼房曾经的精工细琢。建国后,商业中心逐步转移,古老的大通街成了居民住宅区,这里住的大多数都是从前的老街坊。
为了更深入了解,笔者来到了大众路52号梁爱棠老人的家中。这里是梁爱棠与培才中学(即今湛江一中前身)的校友们经常聚会的地点。梁爱棠如今80岁,现为培才中学校友会会长,曾就读培才小学、培才中学。他父亲梁日新的身份证,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法租借广州湾时期的身份证。
梁爱棠老人讲,他父亲是当时广州湾有名的建筑师,南华大酒店、南天大酒店、南华市场、东堤路八角肉菜市场、雷州关、百乐殿电影院、霞山南天大酒店、霞山东风电影院以及国民党行政参军长李汉魂故居等均是他父亲的杰作。
梁老人说:“赤坎区寸金路主道的斜坡尽头,就是现在的海关楼,以前叫做雷州关,是雷州最大的关卡,当时的物资运输经过这里打税后,才能进入内地。当时最紧俏的物资是药品和棉纱。雷州关当时很大,很壮观,也是我父亲承建的,里面有炮楼,还有武装力量,军兵守在那里的。整个建筑都是平房,很漂亮的,古色古香的,有中国传统风格,周围是围墙。雷州关税务司司长是英国人克赉乐,就是他给我爸爸签字并发证明书,因为当时要办建筑手续之类的东西,管理很严格的,比如验收的时候用了多少钱、质量如何都要鉴定。可惜解放后那些建筑大部分被拆掉了。”
当问及梁老人当时曾否学法语的时候,老人说,培才小学当时没有学法文,只是在法租界读书。湛江市只有一个专门的法文学校,就是法华学校,在赤坎的文化宫对面,他父亲就是在那里读书的。1927年法租界政府给父亲发了身份证,父亲当时是17岁。父亲能够承包多项建筑工程亦与他会法语有相当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