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湾时期富人探亲路上。
据老人回忆,当时奉行严法厉刑,但也有不少矛盾的地方。广州湾一直被说成治安很好,没发生过强奸妇女诸类的事端。但是当时黄、赌、毒却不属于犯罪范畴,法国政府为多收租金,特许开设赌场、嫖舍、烟馆等场所,这也造成了“黄赌毒”之风盛行的局面。国人很多因此输得家破人亡,靠卖妻儿度日。
黄荣基老人回忆说,以前不管路途多远、去哪里都是靠步行,又累又耗时。自法国人来了以后,便引进了自行车。那时候的自行车是个新鲜事物,老人说:“当时有一辆自行车都很了不起了,车也不多。那时候我每次看赛龙舟,都是从霞山步行到赤坎的,母亲会给我一个粽子带去吃,因为路途遥远,而且看赛龙舟一看就看一个下午了。”
煤油灯的到来让湛江人告别了蜡烛和老豆油灯时代,成了当年人们最常用的照明工具。与此同时,法国人还在西营、赤坎的街道建电灯柱,广州湾夜晚的街道开始有了光亮点缀。
当时的广州湾有很多穷困户,有些家庭甚至养不活自己的孩子。老人说:“我那个时候还很小,没什么感觉。只是知道大概的情况,有一间育婴堂,就是现在中山路尽头和大北四环路。当时很多家庭很穷的父母把小孩丢在育婴堂门口,里面的人就会把孩子捡回去养。不过孩子生存还的少,死掉的就很多,那时候的医疗条件也不好。我们不能随便进去育婴堂的,每天都是关门的。里面的人也不出来跟我们玩。孩子长十几岁的时候,有时候会被带出来逛街,让大家看看,让大家觉得在里面生活是很好的。”
注:本文系广州湾历史调研队的成果之一,参与此文调研和写作的队员还有梁许敏、黎相民、林妃波、郭梓健、陈冬枚、黄莉。得到岭南师范学院广州湾研究所景东升老师的大力帮助。
摘自《广州湾历史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