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在网上交流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应对性骚扰?……这些法制知识,中小学生知多少呢?近日,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大力推进普法教育。这一举措将会大大推动中小学校的法治教育。近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走访。
现状:中小学法律课程少形式单一
除法律专业的学生,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博士毕业到底受到多少法律教育呢?记者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
幼儿园和小学的法律知识教育基本上是空白,更没有系统的教材或者教学安排。“大多是老师或者家长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一些安全方面的提醒。”港城某中学李老师说,“初中生在政治思想课上会涉及一点法律知识,蜻蜓点水,没有什么实用性。现在的教育跟现实有些脱节,学生必须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只要不考的科目,学校就缺乏积极性。”
李老师认为,应该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可以请相关专业的人士来作报告。“我们很多老师原来接受的教育里就缺了法律课,我们不懂,怎么教学生?”
“我们主要是通过黑板报、校内记者站和图书馆的一些资料来学点法律知识,不过法律方面的知识太多了,有时候不知道从哪里查起。再说课业比较重,时间精力都有限。”港城某中学高一学生小魏说。
“有些学生被打被抢了,根本没想过报警,觉得110只管杀人放火,‘我这点小事能管吗?’有些家长也没教过孩子如何报警,觉得报了也未必有用。结果有些作案者被抓获后,因为无法完全核实作案事实,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港城某律师事务所张律师告诉记者。
影响: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现在的中小学生接触手机、电脑、电视等信息源十分频繁,这些媒体向学生传输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一不小心就被‘坏榜样’带坏了。”市21小陈老师说,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如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游戏都是打打杀杀的暴力动作,一些动画片也以动作英雄的形式出现,学生受此影响,又不知法懂法,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市21小林老师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表示,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很有必要,因为现在的学生对法律的知识知道的太少,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
“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在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于他们都过于纵容,使他们形成了想干嘛就干嘛的行为习惯和意识。他们已自我为中心,容易做错事而不知错,有时候同学间的小摩擦也会起口角,甚至动手。”林老师说,小学生的法律知识少、意识弱,有的不知道被欺负、被恐吓了要报警或向老师家长求援,有的直接用拳头解决矛盾。
据了解,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在未成年人身上的综合反映,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未成年犯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法治观念薄弱是犯罪的重要原因。在“犯罪时主要想法”的统计中,选择“一时冲动”的多达65.38%,选择“不知道是犯罪”的占46.68%。
行动:上好法治课 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记者了解到,继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法制培训,加强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络建设,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是2014年教育部工作的其中要点。教育部还要求各级学校要保证法治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治教育课时和法治教育活动时间。
“课堂并不能只拘泥于45分钟,社会即课堂,实践活动将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港城某中学陈主任说,“法治教育要让让学生走进法院和警队,近距离感受法律的庄严神圣,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和法治意识。”
陈老师对法治教育进课堂“点赞”,同时希望这些法治课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课,不能单讲理论,教材也应当图文并茂,以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接受。陈老师还希望这些课程也向家长开放,做到家校结合,更加深入的为学生普法。陈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为给学生普法,也想了一些办法。除了思想品德课和班队会课,每学期开学时请派出所的警员给学生讲座,带学生去戒毒所参观做警示教育等。
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和安全保卫科龚成明科长告诉记者,市教育局对中小学的法治教育一直很重视,要求学校专门设立法治副校长,负责学校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工作和为师生提供法律帮助,学校聘请的这些法治副校长都来在我市公检法等部门,有专业的法律知识。龚科长介绍说,一些学校还在思想品德课里安排法律知识教育,有的学校还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法治角等形式给学生普法,还有的学校为了让法律知识深入学生心里,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专家提醒,法治教育不能只告诉孩子们什么事情不能做,还应针对孩子的自身特点,加强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法律意识的培养。家庭法治教育首先是家长自身懂法、守法,为孩子做出遵纪守法的表率。其次是家长应采用权威的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既不盲目溺爱,也不使用暴力,而是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