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小广播引领村民 “创文”12载

2014-11-21 16:15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谭总 李亮

三石村漂亮的外景。 通讯员梁敏 摄

各位乡亲,现在是三石村的广播时间……”每到清晨7点或傍晚6点时分,徐闻县前山镇三石村的小广播就会准时开播。村民可从萦绕着的广播声中听到社会时事、村规民约、会议通知、渔讯等等“新闻”内容。“新闻”过后是播放年轻人喜爱的歌曲,或是老人爱听的雷州歌。

“这样的广播声已经陪伴我们12年了。”19日,笔者采访三石村小广播的故事时,村干部梁封乐说。由于坚持使用小广播,这个世外桃源般偏僻的海边渔村每天都充满动感,充满现代气息。村民已将曾在创建文明村(以下简称“创文”)工作中大显身手的小广播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习惯了在广播声的引领下,开始一天的劳作或是收工歇息。

在文化楼的广播室里,笔者见到了拥有话筒、功放机、收录机、电视等齐全设施的小广播站。梁封乐向笔者津津有味地讲述了关于小广播的故事。

位于前山镇东南部沿海的三石村是个革命老区村,村民600人,以捕鱼和水产养殖为主业。近年来,海产品的价格突飞猛涨,大家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为了方便联系村务,村里于2002年8月设立了小广播。当时的小广播非常简陋,就一个话筒和大喇叭,平时不怎么用,只负责传话或是发一发通知。

但峰回路转,在2003年春节,村中的小广播突然间被派上了大用场。当时,全县掀起文明村庄建设热潮,一些外出人员利用回家过年之际,发动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捐款捐物准备“创文”。在开展“创文”的过程中,小广播的作用明显。村民小组经常用广播召集群众聚集开会,向全村公示决定。随着“创文”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用小广播的频率也就更加频繁了,甚至不可或缺。期间,村民小组利用创建经费配置了一套新的广播设备,使其具备收播等更多功能,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梁封乐感慨地说:“多年来,大家好像对广播有了依赖症,整天就‘耳吱吱’(非常盼望之意)地等广播响,假如一日没听到的话,一些老人就觉得碗中的二两酒无味无香了。”

通过小广播的宣传发动,三石村的“创文”工作不断上台阶。村民筹资三百万元,先后完成所有村路、巷道的水泥硬底化;建起了850平方米的文化大楼和16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生态,建造了生态园,种植各种珍贵树木;形成现在的村路村道榕树成排,椰树成林的海韵椰风,鸟语花香之迷人景色;重视教育,补充建起了“感恩亭”、“三羊跪乳”等景观,鼓励教育后代;修建村前防护堤,保障村庄安全;形成村规民约,杜绝黄赌毒,推行保洁制度,力保村容村貌整洁靓丽。该村全力“创文”的做法得到社会的肯定,先后获得“湛江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生态示范村”、“湛江市最美村庄”和“广东省卫生村”等荣誉。

小广播的作用有目共睹。于是,村民小组规定:做到每天坚持开播,村民小组成员负责开播工作。12年来,广播工作已形成常态,广播员平时做好信息的收集,根据宣传、通知、服务三个版块分类播报,向群众及时宣传村务和国家有关政策,以及提供科技和致富信息。据了解,小广播还让群众增强了监督意识,一些村民如果发现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就会报告给播音员,通过小广播给予提醒。还做到资源共享,共同致富,如在某段海区的鱼量丰富,晚上的广播会广而告示。谁家的学子考上大学了,这个消息会在广播中播放几天。

现在,最高兴的莫过于老人了。他们有事无事都集中到广场,享受广播中播放雷州歌带来的欢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吴川:转移群众3213人
  • 湛江经开区东简街道庵里村:台风前的“暖心拉锯战”
  • 东海岛转移群众安置点暖心一幕幕
  • 吴川党员干部迎战台风“桦加沙”,一线筑起红色防风网
  • 风高浪急
  • 霞山交警逆风而行 扶栏清障护民安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