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在湛江银信物流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虾挑选进入冷库。 本报记者 潘章勇 摄
艰辛:和虾睡了5年发现“醉氧”秘诀
难道是氧气纯度过高,打氧太多,导致虾出现了“醉氧”现象?
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万康才,开始在每次运输途中,细心观察虾的习性与规律。每隔一小时,万康才就观察记录一次,仔细研究使用医用氧后,每条虾的反应。万康才发现,使用医用氧,确实能够让虾“醉”下来,在颠簸的路途中,虾也不会因为跳跃过多,而损耗体力。同时,医用氧的高纯度,也弥补了制氧机的缺陷。
就这样,万康才与虾同行同睡5年,虾运到哪里,万康才就跟去哪里。直到2003年前后,万康才终于发现了“醉氧”的秘诀。
“打多少氧,虾会醉多久?”“什么天气,冷藏车要保持什么温度?”“温度调节是一步到位,还是渐进式调节?”这些问题,万康才渐渐找到了答案。
从虾捕捞上岸,到装箱、物流、配水、调温等一系列环节,万康才通过全程掌控,实时调节,让每条虾都能够保存足够体力,成活率逐渐攀升。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过去空气制氧时不到5成的成活率,到如今,技术臻于成熟,活虾通过陆路运往北京、上海,能实现9成以上成活率,造就了冷链物流的神话。
不仅如此,由于“醉氧”技术使用得当,每条虾到达目的地后都是生龙活虎,遭抢购一空。
万康才说,以前通过传统的冷链物流方式,风险很大,有时候长途运输后,虾的成活率不足两成,管理得好,也能达到近五成。而通过“醉氧”技术, 能够实现9成以上的成活率,风险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