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咸水歌”唱出海上风情
疍家,是一个特殊群体,形成于秦朝,但推动最大的是在西汉,汉武帝收复南越国,百越人抵抗,最终战败,被定为叛国部族,逃命于江海。朝廷禁止他们上岸居住,不能入户籍,不准与岸人通婚,甚至死后不能入土。他们只能世代以海为地,以艇为家,像蛋壳一样漂洋过海,打渔为生,忍辱负重。直到明朝,政策开始对他们宽限。
清代文学家屈大均撰《广东新语·舟语·蛋(疍)家艇》曰:“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他们长期与风浪搏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
湛江漫长的沿海线,皆有疍家人,哪里的疍家人就说那里的方言。“咸水歌”是其方言文化的代表,没有固定的歌谱,口口相传。顺着“咸水歌”,可以探究疍家文化,因为他们用“咸水歌”诉说历史、感怀身世,抒发情感,表达喜悦,歌唱男女爱情。
●方言不同习俗性格各异
不同的祖源,选择不同的迁徙地,形成不同的方言,形成湛江各地人不同的性格、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
黎话人,部分人懂农耕,部分人擅渔耕。他们团结合作,耿直、坚韧、执着和务实。
吴川话人,外向型性格,头脑灵活,擅长做生意。他们书香味道浓重、热情好客。
亻厓话人,擅农擅林而不擅渔。他们性格内敛,憨厚勤劳、节俭,家庭观念重。
白话人,性格、生活方式和观念受广府文化影响,比较懂生活。
疍家人,忍辱负重、坚韧不屈、敦厚质朴。他们赚点酒菜钱和渔船补给就快乐满足;重义道,对海上遇险者,不惜一切代价出手相救,有“海上救援队”之称。
●挖掘本土方言文化意义重大
2014年8月19日,经钟德编著的《吴川音字典》首发,广东人民出版社把首发主题定为“寻找母语的源头”,足见湛江方言的博大精深。随着深入研究,湛江方言也开始逐渐受到国内语言学界的关注。
方言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的“根”。湛江方言较多,若深入挖掘其衍生的文化形态和产品,对提升和发扬湛江本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对打造文化城市、品牌城市和旅游城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