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安徽万亩袁隆平超级稻减产绝收 涉虚假宣传

2015-04-09 16:25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陈露

    所谓增产被减产填平

    发生在安徽的这场风波,再度引发了农业界对国内育种时“重产量不重质量”这一倾向的反思。

    在五河县农委专家鉴定意见中,写明此次稻瘟病是由于2014年安徽特殊的天气和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所致。同时强调“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不完全是农民的过错”。

    在参与此次鉴定的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丁克坚看来,因为该品种稻瘟病抗性“最高9级”,即使政府部门和种子公司售后提醒到位,也来不及预防。

    曾有专家公开撰文质疑超级稻,“倘若不抗稻瘟病,则不能算真正的超高产品种”。

    丁克坚也认为,抗性差是品种本身有问题,抗性原本应该是抵抗无常天气的一个预防措施,“否则一旦发生稻瘟病,前几年所谓的增产,立马被大面积减产填平”。

    抗性不被重视,与国审标准有关。“在安徽省内审定品种时,抗性具有一票否决权。”丁克坚指出,但是在国家审定中,抗性近几年才被重视,之前只重视产量。

    被强化的是产量,被忽视的除了抗性之外,还有米质。米质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等6项指标。

    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在考察了国外市场后发现,中国的超级稻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占优势,原因在于米质一般。

    近年来,不断有国人在日本抢购大米,除价格等因素外,包括口感在内的米质,同样是消费者考量的重要因素。

    超级稻这一提法最早起源于日本,当时日本称之为“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国随后发展超级稻,有国际竞争的意味。

    然而,日本农林水产省研究员Hiroshi Nakano博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81年日本发展超级稻是为了“feeding animals”(喂牲口),即开发有高产能力的“饲料稻”。因此才会“重量不重质”。2013年,日本超级稻的产量为11万吨,全部用于动物饲料。

    然而中国在发展超级稻应对粮食安全时,并没有提及这一至关重要的差异。

    早在2001年,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有多位研究员联合撰写《高产还是优质?——浅谈当前杂交水稻育种的主攻目标》一文,质疑超级稻的主攻目标忽视“优质”的问题。

    几经辗转,南方周末记者联系到了其中一位主要作者。数年间,该专家一直致力于培育米质优良的稻种。“在我的印象中,从1996年超级稻项目启动以来,国家财政没有给优质稻提供过研究经费”。该专家透露,即便是当初撰写质疑超级稻的文章,也曾被多家杂志社拒绝发表,认为挑战权威,不合时宜。

12345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