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芳亮跟几个学弟学妹探讨护理婴儿的做法。
无论在装修多豪华的产房里,能给孤零零产妇专业抚慰的,只有他们。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他们的名字叫“接生婆”。当然,他们比“接生婆”更专业。他们就是助产士,每年5月5日是他们的专属节日。
按年度分娩量1000万级计算,再加上国家卫计委明确要求一张产床3个助产士,普通病房1:0 .4,待产室1:1.5的要求,我国经过系统培训的助产士缺口为20万。在我国“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每年大约要增加200万新出生的人口。助产士行业的缺口将会变得更加迫切。
国际助产士日刚过,让我们走进助产士的生活,听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故事。
男助产士的雷雨夜
接班4小时接生4个BB
广州市第一批男助产士陈晨在广医三院产科又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5月23日,周六晚,广州依旧是雷雨交加的天气。晚上6点接班后,陈晨最大感觉就是忙得晕头转向。一个产科病区夜班配备4个助产士、一线医生2名及进修人员1- 2人,各司其职下,本不会太过劳累。但干产科的都知道,暴雨、雷电天气变化时段,产妇破水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尤其是晚班。产科专家们经系统梳理后发现,这类情况和暴雨天气大气压变低,骤然变化的天气加剧产妇的担忧有一定的关系。
工作两年多,陈晨也发现类似的天气接生量确实会多一些,但他实在无暇去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改变不了天气,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情。”晚上6点接班后,这所以产科见长、重症孕产妇居多的医院里,待产区和产房里已然是排满了待产和临产的产妇。虽然背景音乐已经是曲库中最为舒缓的一支了,但疼痛体质的产妇,忍不住的嚎叫,仍此起彼伏。
这时的陈晨会用一些物理镇痛方法,比如豆袋热敷,即用布袋包裹黄豆,用微波炉加热后,轻轻放在产妇的腰部,通过黄豆的热传导来镇痛。此外就是帮助产妇进行腰部按摩,或者利用分娩球等方法减痛。最终往往是母性的伟大加上专业的帮助,让产妇们克服了疼痛关口。
晚上6点接班,到晚上9点12分出来透口气,陈晨所在的班组团队,已经迎接了3个健康宝宝的到来。和南都记者通完10分钟的电话,陈晨又得马上回到待产区去。
陈晨也曾碰到过产程超长的案例,最后都母子平安。较令人气馁的是极少数最终由顺转剖的案例,产妇受了二茬罪不说,助产士的所有努力也前功尽弃了。“不过回头想想,母子平安就好。”
从业两年多是否遭遇过产妇对男助产士的“嫌弃”?陈晨说,只是少数中的少数。他一般会先行告知,宣教后仍遭拒绝的话,他会上报给当班组长,进行协调。
“现在毕竟不是汪曾祺笔下的陈小手所遭遇的封闭时代,绝大多数的产妇和家属关注的是生产顺利,母子平安,而不是在医学领域内根本不应该有的男女大防上。”
晚上11点58分,陈晨又和同事们完成了一例产妇的接生工作。陈晨从产房窗口拍下夜阑人静、灯火零星的广医三院整个院区,白日里漂亮的荔湾湖,已然是漆黑一片。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发送了这张照片,文字说明是“深夜奋斗的你~”。这个周六-周日的大夜班,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