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 杨绛《我们仨》 |
杨绛(资料图)
105岁杨绛先生25日去世
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她是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才貌冠群芳,为爱人辛苦操劳,被称作“最贤的妻”;她“仙童好静”,学贯中西,被赞为“最才的女”;她淡泊名利,“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是杨绛,一个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传奇的女子。
与辛亥革命同龄的杨绛先生出身名门,天赋文才,不仅在文学上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还与因与文史大家钱钟书的美好婚姻而备受艳羡。这位钱钟书先生口中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我们仨》的深深回忆中,“终于”与她的丈夫钱钟书、爱女钱媛一家三口在天国团聚了。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生于北京。
杨绛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与钱钟书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等。1949年后,杨绛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小说代表作《洗澡》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中引起很大反响;还曾翻译过《唐吉可德》、《小癞子》等。2003年6月出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深深打动读者,成为超级畅销书。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更难得的是,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