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的批复》(简称《批复》),广东共有10家科技小院上榜,湛江占两席,分别为廉江黄鸡科技小院和麻章马友鱼科技小院。(据5月19日《湛江日报》)
雷州半岛的田野与海洋正迎来一场静默的变革。随着廉江黄鸡和麻章马友鱼产业近日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湛江的国家级科技小院数量增至5家,覆盖珍珠、对虾、火龙果等特色农业领域。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标志着湛江在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找到了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的精准结合点。
以往,湛江传统农业依赖“看天吃饭”的经验积累,而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科技驱动。湛江科技小院的建设,本质上是一场对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以麻章马友鱼科技小院为例,马友鱼这一高端鱼类曾因种苗繁育技术受制于人,养殖户长期依赖野生苗种,风险高、成本大。科技小院引入高校科研团队,联合企业攻关人工育苗技术,成功突破种源“卡脖子”难题,直接带动养殖规模翻番。科技小院以“问题导向”将实验室搬到田埂边,让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科技小院的独特价值,在于打通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闭环。如湛江对虾科技小院,科研团队针对养殖户反映的病害频发问题,开发出智能化水质监测系统,实时预警水体异常;同时联合电商平台打造“湛江虾”品牌,推动对虾从“论斤卖”转向“论只卖”。这条“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的链条,让湛江对虾产值三年内增长25%,成为全国对虾产业的风向标。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更重塑了农业价值分配机制——农民从产业链末端的生产者转变为参与技术分红、品牌溢价的利益共同体。
科技小院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其为乡村培育了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如廉江黄鸡科技小院,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每月开设“田间课堂”,教授生态养殖、疫病防治等技术,200余名养殖户获评“新型职业农民”。这种“技术下沉”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激活了农民的主体性。当传统农民转型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乡村振兴便有了内生动力。
湛江科技小院的扩容,为湛江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当前,5家国家级科技小院虽覆盖我市多个特色产业,但是徐闻菠萝、遂溪甘蔗、廉江红江橙等传统优势品类仍需科技有力加持。
科技小院建设正是湛江破解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密钥。当科技的火种在田间地头播撒,当创新活力在产业链上奔涌,湛江农业必将从“特色鲜明”迈向“高质高效”,为全国农业现代化书写更多“向海而兴”的湛江新篇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