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岛民安街道西北临海,有一条平静的小渔村叫大熟村,近日,记者跟随湛江经开区民政卫健局工作人员走进大熟村,探访当地的百岁老人。
推开一家普通农户的大门,眼前是一幅乡村闲趣图:绿树环绕、鸡鸣犬吠。院子由几间平房围合而成,虽然房子看起来有些光景,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墙角的柴火也码得整整齐齐。
一对老年夫妻首先迎上来,热情欢迎我们到来。随后,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缓步从屋里走出。虽然老人家微微弓着身子,但看起来还是比一般人体格高大。这便是百岁老人沈恒纯以及他的儿子和儿媳。
就在这宁静的院子里,沈恒纯的百年人生故事第一次对外人说起。
沈恒纯老人。
戎马半生的家国担当
“父亲出生于1924年,今年101岁。他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早些年,父亲还常常提起在东北和朝鲜打仗的事,念叨着他的老上级、老战友。”沈老的儿子沈益平说。
负责保管老人旧物的孙子小沈,“晒”出了一枚闪着金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以及爷爷年轻时当兵的老照片。泛黄的黑白照片中,年轻的沈恒纯身着军装,英气十足,双目炯炯有神。
沈恒纯所获的纪念章。
沈恒纯曾在觉民中学读过几年书,是当时大熟村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山河不平、社会动荡终结了他的读书梦,于是他选择参军报国,跟随第四野战军到了东北。1953年出国支援朝鲜,1954年随军回国。
1958年,沈恒纯复员回到湛江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参与东海大堤的修建,投身家乡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大堤修建完成后他先后在太平财政所、东山粮所工作,在乡镇基层兢兢业业,直到退休。
沈恒纯在东海岛老家与爱人结识并一直定居,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又生了两男三女,现有三个曾孙,享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沈恒纯当兵时的老照片。
勤耕不辍的长寿密码
或是受军旅生活的影响,沈恒纯每日雷打不动6点多准时起床,起床后就开始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喂鸡。时至今日,他依旧每天坚持劳动。
“爷爷最大的爱好就是干农活,他已经将劳动当成了一种习惯。”小沈说,爷爷年轻时,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村里挖鱼塘、挖水库、种树、开垦荒地等各种建设,他都有份出力。
在劳动之余,沈恒纯喜欢阅读,尤其是历史类的书籍。同时他还喜欢看报纸和收看新闻联播,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也是他的心头好,他一边看一边跟家人讨论剧情。后辈们通过他的讲述得以窥见历史的一页,感慨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
在沈恒纯的卧室里,一张古式的架子床十分显眼,立柱和围栏等架构完好,只是顶盖有些弯曲变形。如今在农村,这样的架子床安在新建的房子里已不多见。“这是70多年前父亲用苦楝木手工制作的床,从结婚一直用到现在。”沈益平说。
“父亲平时生活节俭,不吃零食也不抽烟,年轻时喜欢喝点白酒。孙子给他买好吃的零食,他都藏起来,等曾孙们回来的时候给他们吃。”
当记者问及去年的百岁寿宴如何安排时,小沈回答:“爷爷生日从来不大操大办,只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个饭。”
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也给健康“加分”。小沈说,爷爷口味很清淡,平时爱吃鱼和生蚝等海鲜,基本不吃酱油。
睦邻友好的家风传承
沈家邻里关系融洽,据小沈回忆,爷爷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争执。他积极参与村子里的集体事务,比如清明节扫墓、村子里的建设工程、捐款等。但凡有能帮上忙的爷爷都会尽力而为,村子里的人都对其十分尊敬。
早些年,沈恒纯和战友们保持密切联系,互相走访。每年都有朋友到家里看望他,朋友间相谈甚欢,常常留下来过夜。
“爷爷为人性格随和,淡泊名利。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在小沈心中,爷爷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对孩子们十分宠爱,在孩子们春节回家时,总会给他们封上红包。同时,他也是一位严格的长辈,常常叮嘱孩子们不要浪费粮食,工作要认真,不能敷衍应付。
“孩子们也都很喜欢他,孙子每周回一次家看望他,并带上他喜欢吃的海鲜。离家较远的孙子孙女也经常电话联络,嘘寒问暖。”沈益平说。
谈及如今最大的心愿,沈恒纯只说了一句:“希望全家人都能够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