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
昨日,记者从吴川市了解到,《条例》施行两个月以来,吴川市以法治力量守护绿色“活化石”,通过多部门联动、精准普法、科学养护等举措,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入体系化、规范化新阶段。作为粤西地区古树资源丰富的县域,吴川市现存登记在册古树名木491株,涵盖见血封喉、罗汉松、黄花梨、酸枝等珍稀树种,其中不乏树龄超300年的“活文物”。《条例》为古树名木撑起“防护伞”,让古树“活文物”永续传承。
覃巴镇罗村古树生机勃勃。
多部门联动
保护古树名木有法有规
吴川市自然资源局、吴川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职能部门迅速行动,以《条例》为指引,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吴川市现有登记在册古树名木491株,包括见血封喉、垂叶榕、高山榕、山楝树、罗汉松、黄花梨、酸枝等树种。此前,专业技术人员已完成普查鉴定、登记、建档,并建立“一树一档”图文档案数据库,录入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监管。《条例》实施后,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安排专人定期巡查,监测古树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侵袭等问题。
吴川市还组织专业力量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 “体检”。通过科学检测手段,了解古树的健康状况,为制定精准的养护方案提供依据。对于生长状况不佳的古树,邀请林业专家进行会诊,采取修枝整形、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针对性复壮措施,助力古树焕发生机。
吴川市以林长制为依托,压实镇村两级巡查责任。覃巴镇罗村村民小组长陈志兴表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经常来检查古树生长情况,还教我们如何识别病虫害。现在村民自发组成护树队,防止不法分子偷砍、破坏古树,不定期对古树进行去除枯枝、清理树根杂物、防治虫病虫害等。”
吴川市检察机关为守护好这些“绿色宝藏”,立足检察职能,多措并举推进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工作,以检察履职讲好古树名木保护的生动故事。该院通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利用“精准建议+公开听证”方式,有效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古树名木保护职责。此次《条例》的施行,进一步强化了法治保障。
村镇普法
村民主动学习《条例》 更明确保护责任
为提高公众对《条例》的知晓度,增强保护意识,吴川市积极组织普法人员下乡宣传。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咨询点等形式,向村民普及《条例》内容。重点讲解古树名木的保护意义、禁止非法采伐和移植的规定以及破坏古树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在覃巴镇的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向村民普及非法采伐、移植古树的法律后果。村民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不少村民主动就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家附近的古树向工作人员咨询。覃巴镇罗村村民陈伯表示:“以前只知道村里的古树珍贵,对具体保护规定不太清楚。听了讲解后,明白了保护古树是大家的责任,以后会多加留意。”
普法宣传活动让《条例》走进乡村,深入人心,营造了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据陈志兴介绍,罗村古树资源较为丰富,村里拥有国家三级古树4株,分别是树龄160年的海红豆,130年的山蒲桃、110年的红鳞蒲桃、100年的雀榕等。“这些珍稀古树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也成为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今后罗村要继续强化古树保护,将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绿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古树公园和古树乡村建设,借助古树名木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条例》的实施为古树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让我们的保护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持续推进
形成全民保护格局
两个月来,《条例》为古树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职能部门积极作为,村民主动学习,形成保护古树名木的强大合力。
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可结合《条例》实施,推进乡村古树公园建设,打造更多古树主题研学线路,让古树名木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下一步,吴川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与各镇村的协作,压实管护责任——加强对古树的日常监测和养护,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对于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行为,将联合相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持续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