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顺畅的柏油路穿过相当长的一段防风林后,沿着视野开阔的海边一路向西蜿蜒,似乎在向着大海的心房靠近,渐渐听到大海澎湃激越的心跳;路旁一杆杆挺拔的太阳能路灯,像列队的士兵,默默接受来客的检阅;一幢幢别致的小楼房,干净整洁的村巷,点缀一个个小小的精致菜园、花园,鸟语花香,宛如一个春意正浓的世外桃源。
这是西湾村吗?
我集中精神地把住小汽车方向盘,紧跟前面采风的车队,生怕掉队了,虽然我认为这是多余的,因为记忆中前面就是东海岛西面的尽头。
“西湾村,西湾村,我来了!”
“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对同行的作家们说,根本想象不到眼前的景象变迁之大。首先,记忆中的沙土路早已不见踪影,特别是那段海堤路全是松软的沙土,遇到风雨天气,自行车轮子陷进去,费好大力气都不能推出来,总之是来一次怕一次。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这条通向大海的康庄大道,全线水泥浇筑及柏油铺垫,路面平整洁净,行驶顺畅……
海浪拍打堤岸的声音逐渐清晰可闻,路左侧的视野豁然开朗,我索性将车窗玻璃摇下来,以尽情饱览海岛风光。此时恰好处于退潮中,宽阔平坦的海滩涂上有多处赶海的身影,咸湿的海风扑面而至,带着熟悉的腥咸,却比记忆中多了几分清新。
西湾村,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第一次正面接触西湾村,至今记忆犹新。
三十多年前,我刚从大学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新民中学任教。初上三尺讲台,始终兢兢业业教学。然而,第二个学期开学,一个叫小燕的学生不来上学了。班里的同学说,小燕是因为家里穷,父母让她辍学回家帮忙。小燕的成绩是我任教的语文科很不错的,不读太可惜了。我立即决定进行家访。经了解,她家是西湾村的,她的父母亲只会说雷州话,普通话和粤语既不会说也不会听,我初来不久,只会听几句简单的雷州话。如何是好呢?我只得求助学校政教处何主任。在何主任的带路下,我们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出发,在沙土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西湾村。
确实是一个小渔村,茅草房与砖瓦房混杂。小燕躲在低矮的土坯房里不肯出来见我,只听见压抑的啜泣声。由于我无法直接与她的父母亲交流,只能让何主任进行翻译,努力做思想工作。小燕母亲眼睛通红暗含泪花,说:“我们也并不想啊,也并非单纯想让她帮忙干活,活再苦再累也可自己干,但她还有几个弟妹也要上学,家里经济困难,确实难以支撑。”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虽然我多次说我负责解决小燕的学杂费,但我们还是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他们才勉强同意让她继续返学。
此后,除了受朋友之邀,我还组织过班里包括小燕在内的文学爱好者到过西湾,但始终都是一个印象:去一次怕一次!
如今的西湾村,虽听说早已今非昔比,如不是这次专门与作家们相约前往体验乡村振兴采风活动,还真不能切身感受到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旅游村庄,这里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除了原有的绿色防风林带,大片的原生态红树林鸥飞鹭舞,加上近千棵的黄花风铃树及一幢幢小洋楼房前屋后共建的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圃等,一年四季花木欣欣,鸟雀和鸣,西湾村就是妥妥的一个世外桃源。
西湾村旧称“牛牯湾”,有“粤西小延安”之称。村里既有革命时期作出过地下交通、税收及解决南路革命物资等特殊贡献的“牛牯湾税站”旧址,又有中共红色南路教育基地“红色牛牯湾”展览馆,时刻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生活在如此美好的家园,勿忘历史勿忘先烈。
别具特色的全海景别墅式民宿,在陆续建设并投入使用;游览长廊、红树林知识科普廊、游客亲水平台、休憩亭等乡村游设施,目前正在加速建设中,届时还将配备码头和游船,让游客零距离亲近千亩原生态红树林、亲近海水及鹭鸟。
这儿地处南海,海滩涂广阔无垠,退潮时露出大片平缓的滩涂,是游客体验赶海的好去处。潮涨逐浪,潮退拾海,提着小桶,拿着小铲子,在滩涂上寻找这儿独有的泥丁、螃蟹,与鸥鹭共享丰收欢乐时刻,该是多么的惬意。
夕阳西下,我站在海堤上,仰望着那宏伟的通往雷州半岛的通明跨海大桥,猛然想起,原来,西湾村,已不能说东海岛西面路的尽头了,庆幸来时一直紧跟采风车队,否则,一不留意,极可能在西湾村前面不远的村庄,顺着平坦宽阔的东雷高速一直通向隔海相望的雷州了。
西湾村,这个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南海之滨,熠熠闪耀着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