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古老的童谣,在中华大地上飘荡了千年,让我每次听到都会想起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
记得每到端午前夕,外婆总会采来新鲜的箬竹叶,放在清水里清洗干净。到了包粽子的环节,她把两片箬竹叶交错叠放,然后放入一层浸透的糯米,再放入一颗甜甜的蜜枣和香醇的红豆沙,再盖上一层糯米。外婆的手巧得很,箬竹叶在她的手中翻飞,就像一只绿色的蝴蝶在跳舞,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精巧的三角粽。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后来读了《楚辞》才知道,这小小的粽子,原来承载着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千年追思。
端午节这一天,妈妈一大早就买回好多艾草和菖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植物药香。妈妈把这些植物煮成“五福水”,用来给我洗澡。她说,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这些草药可以驱邪避疫、散寒除湿,对身体有好处,这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智慧。
端午节就像一条纽带,把过去和现在紧紧连接在起。我们的传统习俗,就这样随着粽香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点评:小作者不仅详细描写了包粽子的过程——从“新鲜的箬竹叶”到“箬竹叶在她的手中翻飞”,还特别提到了“煮艾草水洗澡”这个传统习俗,观察入微,让人仿佛闻到了端午节的独特气息。
指导老师:王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