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夏天,心情如同这慢慢暖起来的天气,虽还谈不上炎热,却终究怀揣着对一场滚烫邂逅的期待。怀揣着这份期待,我踏上了前往顺德逢简水乡的旅程,那片被称为岭南“小周庄”的地方,据说藏着数不尽的历史韵味与江南风情。
刚踏入逢简水乡,就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来到了一个古老而宁静的世界。水乡面积5.2平方公里,不大却精致,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岁月的芬芳。沿着石板路漫步,脚下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路旁的河水悠悠流淌,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古民居、古祠堂和古树。这里文物古迹遍布,仿似一座露天的历史博物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始建于宋朝的“明远桥”,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横跨在河面上,见证着水乡的兴衰变迁。这座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身的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道纹路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站在桥上,微风拂面,送来河水的清新气息,让人好像听到古人在桥上走过时的脚步声和欢声笑语。
不远处的刘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同样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走进祠堂,里面陈列着许多古老的文物和族谱,让人感受到了刘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在祠堂里,我恍惚看到当年族人祭祀祖先、商议族事的热闹场景。
继续前行,来到了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巨济桥。这座桥造型优美,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在巨济桥旁,有一座独特的建筑——恩荣楼(即梁氏“进士牌坊”)。“进士牌坊”是一座木结构门楼建筑,楼的顶部有精美木浮雕、灰雕、吉祥兽等装饰,柱子自上而下有“恩荣”“钦点”“进士”三大牌匾,显得格外庄重威严。据逢简村《宋招讨梁公族谱》记载,“进士牌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始建人为梁乔升,他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科中进士后,官任北京户刑工部主事,由于在京主办建修宫殿时有功,皇帝恩赐他回乡建恩荣牌楼,以彰其德。站在“恩荣楼”前,我不禁对这位古代的进士肃然起敬,他的才华和功绩不仅为家族带来了荣耀,也为水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
在逢简水乡,还有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桥——金鳌桥,又名“玉蝀桥”。这座单孔石构拱桥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相传此桥是康熙皇帝御赐给当时还乡的太子老师刘云汉的,因刘云汉特别喜欢御花园中的金鳌玉带桥,故康熙特准许他回乡模仿原桥新建一座“金鳌桥”。桥下河水潺潺流淌,宛若在诉说着这个古老的传说。
除了这些著名的文物古迹,逢简水乡还有许多古民居和古树。古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黑瓦,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古树则枝繁叶茂,像是一位位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我来到了一处幽静的角落,这里有一棵老桂花树,据说这就是清光绪皇帝御赐的金桂。虽然此时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但我似乎闻到芬芳馥郁的桂花香。这棵金桂,也是一种历史的象征,它见证了逢简水乡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逢简作为顺德早期聚居地之一,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早在13世纪,逢简地域就有“逢村”存在。据《顺德县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之前,有潘姓、钟姓、莫姓、薛姓、区姓、逄姓、简姓等姓氏先民迁入该地居住而渐成村落。该村原称“逄简”,后“逄”演变成“逢”,而改村名为“逢简村”。南宋以后,随着中原地区战事连连,大批中原人南下避战,为逢简带来了大量北方文化和农耕知识。明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崛起,逢简逐渐成为繁荣昌盛的丝绸产地,在清朝末年丝织业更达到鼎盛期。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桑麻蚕丝,视南海利厚,黄连外,如勒楼、北水、逢简诸堡出产尤盛,男女皆专务于此。”那时,逢简村人口上万,拥有3个缫丝市场、300多张织布机、1500多名产业工人,因经济繁荣曾一度被称为“小广州”。
在这片古老而繁荣的土地上,还诞生了一位杰出人物——顺德“金玉状元”梁耀枢。梁耀枢出生于顺德杏坛光华村,与逢简水乡同属杏坛镇,他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状元。梁耀枢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德高尚,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
站在逢简水乡的土地上,我恍若看到梁耀枢当年刻苦攻读的身影,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为国家、为百姓奉献的精神。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顺德的骄傲。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逢简水乡的历史天空。
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给水乡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坐在河边的长椅上,静静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感慨。逢简水乡,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为向往,所以情愿风吹雨淋。”这次逢简水乡之旅,让我收获颇丰。我恍如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古人对话,与历史相拥。我相信,这片充满魅力的水乡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携家人游览归来,我意犹未尽,特吟拙句以记之:
游逢简水乡
红尘深处雨芬芳,
爱染流年曲韵扬。
最是相逢情意暖,
无关风月去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