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热浪席卷湛江的街巷,嬉水纳凉成为孩子们消暑的欢乐选择,让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近日,廉江“00后”青年揭坤纵身跃入湍急河水,成功营救溺水儿童的事迹引发全城热议。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不仅诠释生命担当,更推动湛江加快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防溺体系,以多维举措为暑期安全筑牢屏障。
民警现场演示,指导学生遇险如何自救。
“00后”科学施救 黄金4分钟逆转生命危局
6月28日下午,廉江市吉水镇上坝村上坝桥河突发惊险一幕:儿童在水中挣扎后迅速沉入水底,岸边其他孩子因不会游泳无法施救。危急时刻,正在河边捡鹅卵石的揭坤,凭借良好水性,毫不犹豫跃入湍急河水,奋力将溺水儿童拖至岸边。
上岸时,孩子面部发黑,情况危急。曾在学校接受应急救护培训的揭坤,迅速在120医生电话指导下开展心肺复苏。“清除口鼻异物、找准按压位置、控制按压频率……每个步骤都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揭坤说,经过紧张施救,男孩终于恢复呼吸和意识,被赶来的医护人员送往医院,并已康复出院。
“当时啥也没想,看到有人溺水,就想着赶紧救人。”揭坤回忆时语气坚定。他出身“军人世家”,大伯、叔叔和哥哥均是退伍军人,自己也即将从广东开放大学毕业并报名参军。父亲揭英书表示,一直教导孩子做好事要不求回报,做有责任心的人,对儿子的救人之举感到无比骄傲。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苏耿提醒,溺水对人体危害极大,溺水病人的主要生理损伤是脑缺氧。人一旦缺氧4—6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快速逆转是溺水复苏的首要目标,所以向大脑供氧对于溺水患者成功复苏至关重要。及时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才能及时挽回生命。
苏耿介绍,当发现他人溺水时,救援人员应采取科学救助方法,牢记“叫叫伸抛法”:大声呼救吸引更多成年人帮忙;及时拨打110、120报警;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用竹竿、衣物施救;将泡沫块、救生圈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同时,民间“控水”等方法不可取,应遵循ABCD原则,即按照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除颤的顺序,对溺水者准确实施心肺复苏术。
民警在散学典礼上开展防溺水安全宣教。
湛江公安打出防溺组合拳 多维联动筑牢生命屏障
7月4日,湛江市公安局霞山分局基层社区民警走进湛江市第二十二中学,以“理论+实操”模式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活动。
活动中,民警结合真实溺水案例强调“危险就在身边”,逐条讲解防溺水“六不准”准则,警示学生勿擅自前往海江河、水库等危险水域。
在学校游泳馆内,民警现场演示救生衣穿戴、救生圈使用等技能,指导学生参与实操演练。针对“游泳时抽筋如何处理”的提问,民警通过模拟动作详解腿部抽筋应急处理步骤,反复叮嘱“遇溺水者需确保自身安全后拨打110、120,切勿盲目施救”。此次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切实增强了学生们的防溺水安全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廉江市公安局石岭派出所深入石岭镇中心小学开展“筑牢安全防线守护生命之花”主题宣传,遂溪县公安局城月派出所则在辖区中小学开设法治教育课堂,多警种同步推进防溺水知识普及。湛江公安在组织法治副校长进校园开展各类安全教育的同时,还创新宣传形式,精心制作防溺水警示视频《直播野泳的代价》,以直观案例揭露野泳隐患,通过“以案说法”提醒市民暑期远离危险水域。
为构建“宣传+防控”双防线,湛江公安同步强化危险水域管控,在河道、水库等易溺水区域增加巡逻频次,实时劝阻野泳、嬉水行为。系列举措以“进校园普法、多媒体警示、高频次巡查”组合拳,全面提升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为暑期平安筑牢生命防护屏障。
遂溪县洋青生态公园水域边“水深危险 请勿靠近”警示牌格外醒目。
多方协同构建防护共同体 全链条织密防溺安全网
7月3日,记者走访遂溪县洋青生态公园发现,水域边“水深危险请勿靠近”警示牌格外醒目,群众沿护栏安全散步。在赤坎、霞山等区域,临水沿岸不仅警示标语清晰可见,救生圈、救生衣等应急设备还按规范悬挂于护栏与固定桩,部分设备旁附有图文使用指南。
7月4日,霞山实验中学开展暑假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培训。湛江第一中学、湛江市第二中学等学校也构建起“宣传+实操+家校联动”体系,通过主题班会剖析溺水风险、电子屏滚动播放警示标语、公众号推送自救指南等,实现校内宣传全覆盖;向家长发送安全短信、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压实监护责任;邀请法治副校长在升旗仪式上作专题讲话,并引入医护人员开展心肺复苏实操培训。
湛江市第二十二中学在安全教育,尤其是防溺水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意识+技能”双管齐下的理念。通过全校大会、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多元渠道,全方位强化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同时依托校内恒温游泳池,科学安排游泳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的游泳技能,从根源上增强学生抵御溺水风险的能力,为学生安全构筑坚实防线。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祖辈监护乏力、务工家长看护缺位等问题,湛江市教育局采取“疏堵结合”策略:推广校内游泳场馆建设,开展游泳技能培训,从源头减少野泳冲动;推动村居设立安全巡查员,对危险水域实施网格化盯防。各学校还建立“1530”安全教育机制(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五5分钟、节假日30分钟安全教育),并开展“万名教师进万家”精准宣教。
家长群体也积极响应,市民林女士等家长表示,除配合学校教育外,将严格监督孩子到正规场所活动,并传授“遇溺呼救不蛮干”的应急知识。不少家长建议,在海岸线、农村危险水域等区域加装防护设施,尤其希望沿海步道能间隔配备救生圈、救生绳,以此抢抓救援黄金时间,携手构建防溺共同体。
近年来,湛江以“精细化管理+家校社协同”模式,在重点水域防护、校园安全教育、农村隐患治理等维度同步发力,用多方联动的“安全天网”,为暑期孩童撑起坚实保护伞。
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两大急救技能指南
一、科学救援“叫叫伸抛法”
第一步:“叫”(大声呼救)
当发现有人溺水后,应该大声快速呼叫更多的成年人来帮忙,切勿贸然下水施救,更不能手拉手施救。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来,并转移到安全的地带。
第二步:“叫”(拨打报警电话)
现场人员及时拨打110、120报警,寻求专业救助。
第三步:“伸”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将身边的竹竿或衣服伸过去给溺水者。
第四步:“抛”
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等待救援。
二、心肺复苏术(ABCD 原则)
溺水事故发生后,一定要注意,民间很多所谓“控水”的方法都是不正确的、不可取的!准确实施心肺复苏术才是正确做法。帮溺水者脱离水体后,救援人员要立刻检查溺水者的生命体征,判断其是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比如用力拍打溺水者的双肩并大声呼喊,判断其有无反应。准确实施心肺复苏术才是正确做法。应遵循ABCD原则,即按照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s)和除颤(defibrillation)的顺序急救。
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的淤泥和杂物等明显异物,开放气道。如果溺水者有自主呼吸、意识清醒,注意擦干保暖,密切观察其反应,并送至医院进一步检查。
如果溺水者救上陆地已经没有反应,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快速启动心肺复苏。溺水后,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因此当已昏迷的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关键的救治措施在尽快开放气道的同时,给予人工呼吸,正确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保障,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抢救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