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精神的传承。近日,湛江科技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雷韵乡宿”实践团深入徐闻县角尾乡放坡村,通过对话老党员,挖掘红色基因中的奋斗力量,探索如何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助推“百千万工程”实践的动能。
林令激:从水库战场到田间 初心如磐志不移
“我1974年在修水库的时候入的党,那时候我才20岁。”老党员林令激回忆起入党时的情景,眼神中满是坚定。
青年时期,林令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远赴河南务农,之后又被调至针织厂,还参与了水利工程建设。就在水库工地上,1974年12月,他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几天后,他便毅然入伍,开启了长达7年的军旅生涯。
“打仗就是保家卫国。信党、听党的话,是不容置疑的。”在部队里,林令激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班长。1979年2月,他随高炮部队奔赴云南前线,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承担着指挥所对空安全的重任。战场上,他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担当。
1980年退伍返乡后,林令激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热潮中。他带头发展珍珠养殖,这一干就是18年。之后,他又进入广西相关部门任干部,服务群众9年直至退休。“做干部就是要替群众解决问题,党员不能光讲身份,要在实事中体现担当。”采访中,林令激多次提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他铭记于心的一句话,更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我们那时什么都缺,但对党的信仰一点都不缺。”
临别前,林令激特意向实践团成员表达了他对年轻一代的期望:“要坚定信仰,好好学习,做国家的栋梁。”他的语气平静却有力,目光中既有穿越战争与岁月的坚定,也有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
林万师:退伍志不改 为民心永存
林万师,同样是一位有着深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文书、会计、民兵营长、副书记、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我是1975年10月份入党的,差4个月就50年了。1977年退伍,回到农村,大家推选我当文书,任职了29年,直到2005年退休。”林万师回忆着自己的党员历程。
“我们那时生活艰苦,当兵一个月津贴才六七块钱,但从没忘记自己的身份——我是党员,就得带头。”林万师亲历并推动了放坡村的巨大变化。从曾经的泥泞小路到如今拥有90多户民宿、20多家饭店的美丽乡村,他始终走在一线,为村庄的发展默默奉献。他先后被评为“县学习雷锋代表”“先进党员”,但他总是谦虚地说:“做这些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对得起这份信仰。”
林万师还回忆起了在海南作战的经历,那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
他寄语年轻一代:“我们现在的幸福社会就是先辈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年轻一辈要不忘初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红色记忆是历史的底色,“百千万工程”是新时代的答卷。两位老党员的经历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青年接力。未来,“雷韵乡宿”实践团将继续挖掘乡村红色资源,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以青春之力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