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水稻打破传统水稻“一年一播”模式,一次播种可连续生长9年;“水稻+小龙虾”实现生态互补与资源循环利用;百香果基地创新采用“火龙果+黄金百香果”套种模式,套种出“亩产万元”新效益;规模化养猪场的绿色养殖模式让“生态账”与“经济账”实现双赢……在吴川市塘㙍镇,曾经的“土产业”已蝶变为串起农民增收的“金链条”,特色种植与规模化养殖齐头并进,共同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绘就出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生动图景。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在塘㙍调研。通讯员陈一鸣 徐慧婷摄
产业兴旺
多年生水稻:9年生长周期的“绿色密码”
在塘㙍多年生稻示范基地,78亩“云大2号”试验田成为焦点。负责人龙先生介绍,该品种打破传统水稻“一年一播”模式,一次播种可连续生长9年,前3年亩产表现尤为突出。今年基地预计亩产约600斤,其口感接近珍珠米,糖分低,在地头就能以约1元/斤的价格稳定销售,烘干后售价可达1.5元/斤。眼下,基地的水稻正陆续开始收割。
龙先生团队“专业硬核”,他多次带团队参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培训,还与省农科院、湛江农科院深度合作,技术专家全程指导,攻克杂草防控等种植难题。依托省农科院等技术支持,多年生水稻项目已探索出“冬季深翻+生物除草”方案,计划3年内扩种至500亩,打造“科研+种植+加工”产业链。政府引导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为模式推广筑牢全流程支撑。
“水稻+小龙虾”生态农业新模式同步在塘㙍镇大地生根。水稻为小龙虾营造阴凉、隐蔽的栖息环境,小龙虾啃食害虫、杂草,其排泄物还能为水稻增肥,实现生态互补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稻虾共生”模式是吴川落实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创新实践,通过土地流转整合碎片化资源,既破解传统农业低效困境,又以高附加值水产养殖激活乡村经济,为粤西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经验。
黄金百香果基地:套种出“亩产万元”新效益
藤蔓间垂挂的“钦蜜9号”百香果果实饱满,空气中弥漫着清甜香气。塘㙍镇黄金百香果基地创新采用“火龙果+黄金百香果(钦蜜9号)”套种模式,引入优质钦州品种,成功打开北方市场,土地利用率提升1倍。
基地起初以种植火龙果为主,后因市场行情变化,创新采用套种模式,在火龙果园引入源自广西钦州的黄金百香果钦蜜9号。该品种纯甜无酸、皮硬耐存,品质优于同类,深受客商欢迎。
黄金百香果6个月挂果、4个月采收,周期短,且实行分级销售:精品果供商超、电商货发快递、市场货走批发,平均每亩年收入超1万元。基地精细化管理,花期避雨授粉、绿色除草、用镀锌管果架保障稳固,并通过“田间课堂”带动周边农户学习。“就近用工”让宝妈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每天工作8小时收入100元,忙时50人同时作业。
如今,该基地的种植模式成了周边农户的“活教材”,不少农户效仿其管理技术。基地主要通过果商收购销售,销量稳定,市场潜力渐显。
生态养猪场:循环经济破解发展瓶颈
走进塘㙍镇占地100亩的现代化养猪场,封闭式管理、自动化饲喂、粪污资源化处理等“黑科技”令人耳目一新。猪场年出栏生猪10万头,依托新希望集团,以“公司+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猪苗、饲料和技术支持,同时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粪污经处理后直供周边农田。封闭式管理有效防控疫病,自动化料线减少饲料浪费,粪污经处理后用于灌溉山地的绿色养殖模式,让“生态账”与“经济账”实现双赢。
当地养殖场专注三元猪养殖,以供应市场肉类为核心,年出栏10万头、利润超千万,成为养殖标杆。目前养殖规模约6万头,采用分批养殖,每批约5000头,周期5个半月。
加盟新希望集团后,“公司+农户”模式实现高效协同:企业提供猪苗、饲料与技术,养殖场投入场地、人力与水电。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降低了运营初期资金压力。
“每头猪成本百余元,利润100-150元。”养猪场负责人介绍,年出栏10万头,净利润可破千万。当前猪价8.6元/斤,波动控制在5%内,收益有保障。
特色种养:打造“塘㙍样本”
位于塘㙍镇的巾帼红(吴川市)农业专业合作社,所在的村庄地理环境优越,有许多特色作物,当地乡村依托百香果、香瓜、水稻、黄瓜等特色作物,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探索中,蹚出一条“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增收新路。其中拥有20多年种植历史的黄瓜产业最亮眼,20多亩种植基地日产黄瓜3-4万斤,35天即可采摘,一个生长周期约70天,一年可种3季。高峰期5-7天内,一亩地可摘600斤,整季亩产最高达10000斤。
同样位于塘㙍镇的广东翻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环保生态化”为理念,打造“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约500亩种植基地主营大青木瓜、苹果蕉、黑色花生,延伸花生油加工销售。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资金、肥料,推行标准化生产,建乡村振兴帮扶车间,解就业难题,获“吴川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实现农企双增收。企业借当地资源选育特色品种,带动超千户农户,擦亮农业品牌,其发展路径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经验。
产研融合
探寻乡村振兴产业新路径
近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卢花兰老师带领该校学生到吴川塘㙍镇,对该镇产业进行深度调研。他们走进塘㙍多年生水稻、“水稻+小龙虾”示范基地、百香果园、现代三元猪养殖场等种养基地,调研了解种植养殖产业,探寻乡村振兴产业新路径,解码农业创新发展密码。
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在对塘㙍特色种养产业的调研中,发现从特色水果的“甜蜜致富”到生态养殖的“绿色循环”,从多年生水稻的“科技革新”到传统产业的“集群升级”,塘㙍镇的实践印证了“政策+市场+创新”融合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这片热土正以产业为笔,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为广东乡村振兴提供“塘㙍样本”。
针对塘㙍特色种养产业在品牌推广、产业链延伸、农业科技攻关及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调研团队将整合调研成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推动科研与产业衔接、助力品牌故事传播、探索人才培育模式等,以青春智慧破解发展瓶颈,助力湛江农业振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田野迸发更强振兴活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