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湛江红树林凭啥成为全球生态保护“中国样本”

2025-07-24 10:53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蔡延鹏

近日,《世界知识画报》官微推送原创图文《太拼了!人类为保住红树林,竟做了这么多事!必须看!》,该推文多处介绍了湛江在保护红树林方面付出的努力和亮点成绩,引起网友们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在全球生态保护的版图上,湛江红树林这片“海上森林”之所以亮眼,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人类用智慧与坚持浇灌出的生态成果。它的成长,从来不只是自然的偶然,更是人们实打实护出来、干出来的生态样本。

生态基底的硬核实力奠定了样本根基。作为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用数据说话:记录鸟类从2002年的194种增至314种,勺嘴鹬、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在此安营扎寨。这组跨越二十余年的增长曲线,直观印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向好,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让保护更精准高效。当“GIS+无人机+高分卫星影像”组成智慧监管网,这片绿毯便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无人机每年4次全境航拍,配合专业执法团队定期巡查,非法砍伐、捕捞等行为无所遁形。技术与人力的双重守护,既划清了生态保护的红线,又守住了生物多样性的底线。

人工修复的匠心成就生态奇迹。在机械难行的滩涂上,科研人员培育适生红树苗,工人弯腰插苗时严格把控1米间距——这看似简单的细节,藏着与海浪博弈的智慧。麻章区金牛岛的插苗场景,正是湛江人用双手编织绿色屏障的缩影,让红树林在潮起潮落间不断拓展生存版图。

“生态+经济”的双赢模式激活了保护动能。首创的“林—蟹/贝/藻”耦合模式,让红树林下长出“生态田”。2023年以来747公顷造林、510公顷修复的成果,不仅守护了海岸防线,更让当地居民从生态保护中获利。这种社区参与的可持续模式,让保护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形成良性循环。

从生态基底到科技赋能,从人工修复到民生融合,湛江红树林用实打实的实践证明: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这片“海上森林”的故事,正在为全球红树林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海岸线上生生不息。

编辑:何海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城市建设展示“一湾两岸”夜色新画卷
  • 党媒+教育 共筑少年写作梦
  • 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成功救援北部湾海域2名遇险人员
  • 赤坎人大代表聚焦全民健身  共绘健康生活新图景
  • 暑假书店人气旺
  • 十五运会海报亮相湛江吴川国际机场大屏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