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解。
近日,在市博物馆二楼非遗展厅,随着讲解员轻轻拿起制作好的竹编圆扇,30组亲子家庭的目光瞬间被千年竹编文化吸引,一场充满趣味与文化气息的竹编扇子体验活动随之开启,小朋友们齐聚一堂,用双手编织夏日清凉,感受非遗的魅力。
用水彩笔画出形状。
竹编的“来时路”
“竹编最开始用来做什么的?”老师的提问让大家陷入思考,有说用来写字的,有说用来编凉席的……原来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竹子,编织出各种生活用品。从最初简单的篮筐,到如今精美的工艺品,竹编技艺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古代,竹编扇子不仅是消暑纳凉的工具,更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扇面上题诗作画,再配以精巧的竹编工艺,一把普通的扇子便成了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它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常常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室,深受喜爱。这些精美的竹编扇子,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工作人员生动地讲述着竹编扇子的历史,小朋友们都听得入神,眼中满是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好奇与向往。
仔细看步骤。
十字编技巧示范
讲解结束后,竹编老师开始为大家示范竹编扇子的制作技巧。老师拿起桌子上的竹条,讲述十字编的技巧,“我们可以将一根根竹条紧密排列在我们的底板上,最后‘挑一压一’,横竖交错,就有扇子的雏形啦。”
老师一边编织,一边耐心地讲解要点:“竹条的排列要均匀,用力要适中,这样编出来的扇子才结实又美观。”小朋友们和家长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有的还拿起桌上的材料操作起来。在示范装饰扇子环节,老师用水彩笔在扇面上画出形状,再剪去多余部分,竹编扇就初具模样啦,大家纷纷赞叹,迫不及待想要自己动手尝试。
亲子齐动手。
亲子一起编扇子
终于到了亲手体验环节!小朋友们兴奋地拿起竹条,开始了自己的竹编之旅。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手忙脚乱,竹条在手中也不听话,不是编歪了,就是松散不紧实。但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编得越来越顺手。先把竹条竖着依次粘在底板上,再根据挑一压一的方法将竹条一根根横着放进去,在老师家长的辅助下,用剪刀修剪形状,用胶水和布条给扇面包边,插上扇柄,竹编扇子就做好啦。
活动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家长们也沉浸其中,和孩子一起享受这难得的亲子时光。看着原本普通的竹条在自己手中变成了一把把精美的扇子,小朋友们的脸上都写满了成就感。
此次竹编扇子体验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非遗的种子。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竹编这门古老的技艺,让千年竹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