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岐镇良村距离吴川市城区约12公里,车子顺着宽敞笔直的省道285线行驶,往左拐入乡道再行驶不远,就来到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革命意义的红色村落。
古色古香的张氏宗祠——良村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就位于长岐镇良村的长岐中心小学内。夏日的阳光穿过古榕树的枝叶,在张氏宗祠的墙上投下细碎光影。鉴江下游的风拂过张氏宗祠旁一株被称作“革命英雄树”的大榕树,仿佛还在低语着过去400多名英雄曾在树下歃血为誓:“为抗日救国血战到底,永不动摇……”
近日,记者走进良村张氏宗祠,在89岁的张其昌老人、90岁的张莲娣老人、88岁的张瑞轩老人等的讲述中,触摸那段烽火淬炼的红色记忆,见证这片革命老区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良村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长岐镇良村的长岐中心小学内。
红色底蕴
重温良村革命故事
“1945年1月16日,400多名英雄在这里集结,枪声划破夜空,‘良村起义’的火炬照亮了吴梅边区的抗日前线。”在张氏宗祠担任管理员的张其昌向记者介绍那段峥嵘岁月时,他的双眼闪烁着光芒。他说,当年大榕树下“为抗日救国血战到底,永不动摇”的誓言,至今仍在村民中传诵,回荡在村民们的心中。
“良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是抗日革命根据地,还是党组织联络总站、茂化吴梅边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所在地,在南路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其昌介绍说。良村是革命老区村庄,抗日战争初期,良村就成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我地下党组织在良村一带十分活跃,大批共产党员、爱国群众和青年学生在良村集结。抗日烽火燎原四起,良村村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和交通情报站,成立农会、夜校、儿童队、婶嫂会、睇垌会、武术馆,传播革命真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织合作社为革命筹集活动经费。
1942年,共产党员李雨山任三民乡乡长,在良村张氏宗祠创办三民乡中心小学,协助南路特委撤退一批党员、积极分子到该校当校长、教师隐蔽。1943年秋,中共梅(菉)茂(名)化(县)吴(川)边特派员黄明德以教师身份为掩护,领导机关迁移至三民乡中心小学,领导党员教师开展革命活动。在黄明德领导下,李雨山带共产党员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到附近村庄办民众夜校,引导大批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在良村和上岭村领导群众组织生产合作社,成立垦荒队,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成立睇垌会和武术馆,保护群众利益,为武装斗争做准备。
1945年1月16日,黄明德根据中共南路特委统一部署,在张氏宗祠设置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集结茂名、化县游击小组400多人,在良村小学宣布起义,三民乡革命群众、该校高年级学生积极参加起义。黄明德将起义人员组成抗日游击大队,李一鸣任大队长,黄明德任政委,李雨山任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长。起义部队攻克南安、三民、同庆乡公所后,将程耀连的学生中队与李一鸣大队合并整编,由梁弘道任大队长,队伍有500余人。1945年1月19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该大队被编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二支队第四大队,开赴茂西地区。
“良村是一块英雄的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良村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为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其昌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良村人民积极投身革命,经历了极其艰苦残酷的斗争,先后牺牲21人,解放后全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其昌在介绍革命故事。
党建引领
红色资源激活乡村振兴
村道整洁平坦,村庄布局合理,绿化建设、照明设施完善,大街小巷优美安静,村民三五成群树荫下拉家常……在良村,这样和谐融洽的场景随处可见。良村位于鉴江下游东岸,地理环境优越。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良村充分利用其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党建示范点,积极推动红色基因融入广大党员群众血脉,以党建引领打开红色村庄的“发展密码”,促使革命老区旧貌变新颜。
2017年底,良村被湛江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市级“红色村”建设示范点。多方筹措45万元资金投入建设,历时3个多月,将张氏宗祠和周边建筑修建为良村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教育基地。通过修缮革命旧址,重新规划展馆布局,整理历史资料,项目于2018年6月落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成中共湛江市党史展览馆、良村革命史展览馆、党建广场等。展览馆述说着南路地区,尤其是吴梅地区的艰辛革命史,张氏宗祠内一面面文字墙记录着为革命奋不顾身奉献一生的烈士故事,红色长廊刻画着英勇善战的烈士形象,无一不体现着良村对红色教育、红色精神传承的重视。
作为吴川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的党建示范村,良村按照“资源统筹、功能完备、制度规范、布局合理、作用发挥”的目标科学规划、统筹实施,党员活动室、党代表工作室、党建宣传专栏、党的光辉历程回顾、吴川市红色记忆长廊、良村革命史展馆等在村党建阵地分外亮眼。良村党支部精准聚焦“组织、党员、活动、服务、责任”五大体系,以达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四个一”目标,深入开展基层党建规范提质行动。
近年来,良村以建设“红色引领”为契机,强化党建引领村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该村将党建元素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建设党建广场、绿化村庄工程,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庄整治规划、通自来水工程、卫生改厕、村巷道硬化及建立保洁机制等全部完成,村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此外,良村集聚全村力量积极推进集体流转土地,整合盘活集体资源;利用该村毗邻城区且交通便利的优势,带领老区村民大力种植花生、辣椒、蔬菜等,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帮助富余劳动人员联系外地或市区开展务工经商,增加劳务收入;积极发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支持家乡老区建设。
良村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
薪火相传
青少年成为红色基因践行者
“在1945年的‘良村起义’中,革命前辈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良村的学校里,老师经常和学生们讲授吴川的革命历史。良村是长岐镇唯一一个同时有中学、小学、幼儿园落户的行政村,镇办长岐中学、镇中心小学、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落户在该村。良村重视教育、重视科教兴村,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不断改善学校环境、提升硬件建设,增强师资力量。学校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参观良村革命史展览馆,了解先辈们的故事,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每逢节假日,时常有青少年走进良村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张氏宗祠,聆听革命先烈英勇的抗日武装斗争史,驻足感叹:“今天我们共同生活的幸福家园,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
多年来,良村依托厚重的红色资源,以培育红色接班人为己任,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宣传画等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向深入、融渗校园,再通过现场上课讲解、特色示范课堂、学生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党史、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走进青少年一代,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良村通过修缮革命旧址、重新规划展馆布局、整理历史资料等措施,精心打造出中共湛江市党史展览馆、良村革命史展览馆、党建带关建工作站、党建广场和团建基地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自2018年6月建成以来,吸引大批当地党员干部和学生前来学习,在党员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
良村将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滋养心灵,在红色历史情境下吸取力量,使他们从红色基因接受者转变为红色基因传播者和践行者,教育引导他们从小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