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神话之鸟”连续5年打卡湛江,珍稀中华凤头燕鸥幼鸟现身吴川海岸。(据8月18日《湛江晚报》)
爱鸟协会会长程立的图片很清晰,成群的中华凤头燕鸥幼鸟,或者振翅欲飞,或者徜徉漫步,吴川海域因此而生机勃勃,因此而愈发吸引省内外游客的眼球。
中华凤头燕鸥珍稀程度远超国宝大熊猫,种群数量仅存约150到200只,能够连续5年打卡湛江,意味着“乐园”“驿站”即将变为“行宫”乃至“家园”,其意义非同小可。
首先是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中华凤头燕鸥要求栖息地有洁净的海水、丰富的鱼类资源、不受干扰的滩涂湿地以及稳定的繁殖环境。这种苛刻要求,说明了我市红树林生态系统完整,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效应达到了较高水准,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更说明该协同保护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
其次是生态保护的实践探索。国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完善,本地“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策略,湛江市爱鸟协会等民间组织的长期监测和宣传,让公众愈发了解珍稀物种的价值。志愿者的观测记录,为科研提供了数据,也增强了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三是如何让“神话”延续?这是记者提出的问题,也是本地政府与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岸带开发、海洋污染等因素仍对珍稀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的当下,强化跨区域保护协作、推动“生态GDP”考核机制、提升公众生态意识,都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欣喜、报道、宣传、守护是一方面,提供生存与繁殖条件,使“打卡”变为“常驻鸟类”应该是更为重要的使命。
查走红世界的《DK博物大百科》,还没有“中华凤头燕鸥”的图片——该大著2018年出版,而我们的“神话之鸟”2022才首次记录繁殖——知道了“鸻(héng)形目中的燕鸥等是最适合海洋生活的鸟类,这些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与大海为伴,一些种类会迁徙到很远的地方。鸥类是机会主义捕食者,也经常在距离海很远的内陆地区觅食。”于是,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它们“安居乐业”。
中华凤头燕鸥的回归,是大自然对湛江生态的肯定。我们期待的是:“神话之鸟”落脚湛江不再成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