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霞山区新园街道菉塘村,探访世基小学——中共广州湾支部遗址,采访老革命、烈属、村干部、专家等人,聆听菉塘地下交通联络站的红色故事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菉塘村世基小学——中共广州湾支部遗址,现在成为菉塘交通站陈列馆。
【摇篮】
世基小学是新型革命学校
培养出一批热血革命青年
世基小学——中共广州湾支部遗址位于霞山区新园街道绿塘北二路菉塘文化公园南侧。
1939年3月,中共广州湾支部在菉塘村成立,林熙保任书记,陈以大、林其材任委员。广州湾支部成立后,支部委员林其材争取村中开明人士林华奎的支持,捐款2000银元办学校。林昌庆、林华奎父子为学校取名“世基小学”,意为世代培养人才的基地。林华奎任校长,林其材负责学校具体工作。1939年9月,世基小学正式开学招生,共招收一至五年级学生100多名,夜班生三个班近100名。中共南路特委和广州湾支部选派了一批党员、进步青年到校任教。
97岁的老革命林南瑞每天坚持看报。
“世基小学是一间新型革命学校,是中共广州湾支部和菉塘交通站所在地。我是1941年进入这间学校读书的。由于受到革命思想教育,我逐渐提高了觉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于1945年5月在学校宣誓参加游击小组。”今年97岁的老革命林南瑞回忆,当时,组织分配给他的工作任务是给革命同志传递来往信件,日夜巡逻放哨,掩护来往同志,组织发动校内外青少年开荒搞生产,为革命筹集资金,“1947年,我小学毕业后,与世基小学培养出来的一批骨干一起,继续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1948年,党组织调我到麻章的笃豪村办校当教师,开展革命活动。1949年5月,我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占区坚持斗争,要有革命胆略,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93岁的老革命林秀娣(右)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热土】
菉塘村人民质朴勤劳勇敢
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共广州湾支部把世基小学作为交通站,由支部委员林其材负责,交通站隐蔽点分散在菉塘各个自然村。中共南路特委先后派殷杰、陈华等人领导广州湾支部工作,菉塘交通站便成为中共南路特委重要的活动据点。1941年8月,夏衍和小陶陶(陶行知的儿子)曾在菉塘、新村、调罗等小学讲授课程,他们在这些学校推行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教学法,实行民主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教学中宣传抗日,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香港沦陷后,夏衍先后3次经广州湾来往于桂林、香港之间,有一次在菉塘交通站住了两个多月。在解放战争时期,菉塘交通站发展成为中共南路(粤桂边区)组织与党中央、香港分局、华南分局、广东区委相互联系的重要交通站。
“菉塘村人民质朴、勤劳、勇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今年93岁的老革命林秀娣回忆,党在菉塘村成立了中共广州湾支部、中共菉塘支部,建立菉塘地下交通站,世基小学是党支部和交通站的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党支部积极在市郊农村创办多间学校,以学校为阵地,组织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批热血青年在党的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奔赴抗日前线,与敌人进行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又在艰难险恶的斗争环境里,组织游击小组、农会、妇女会、青年团组织,同敌人进行各种隐蔽的、公开的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我家为例,父亲是普通农民,明知从事革命工作很危险,但对子女投身革命事业都很支持。我哥哥林展,1942年才18岁就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和弟弟就是在哥哥的影响下,也走上革命道路的。”林秀娣说道。
【传承】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激励后人奋发有为
走进位于菉塘村的菉塘革命烈士陵园,只见该陵园占地近万平方米,正中屹立着10.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碑身的前面和背面分别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缅怀先烈继往开来”16个闪光的大字。碑前左右两侧建有浩气亭和英雄亭,碑后是烈士陵墓,墓中竖着12位革命烈士的墓碑。烈士墓后面建有“丹崖凝碧”碑亭,两边是长廊,廊墙上写着烈士们的生平和英雄事迹,整座陵园庄严肃穆。
“林美齐烈士是我的父亲,他牺牲时年仅23岁。我那时候,才3岁大。”菉塘十二烈士之一林美齐的儿子林津声音低沉地说道。林美齐出生于1922年,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2月成为海南琼崖纵队四支队战士,1945年在海南儋县被日寇围困,最后壮烈牺牲。“听母亲说,父亲当时是家中四兄弟里年龄最小的,先是在菉塘村念小学,后来又到培才中学一边读书一边搞革命。1942年,党组织派父亲送电台去海南岛琼崖纵队。家里人觉得父亲太年轻了,我那时又刚出生不久,所以不想让他去。但父亲说,作为党员,就要无条件服从党组织的安排。父亲当时连续做了几天的思想工作,家人才同意他去。三年后,他牺牲在海南……”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林津继承父亲的遗志,后来在学校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教育事业。林津的儿子和女儿,也都是中共党员。
市民游人在菉塘交通站陈列馆观展。
【展望】
挖掘与利用红色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遗址原为菉塘村宗祠,20世纪50年代,世基小学更名菉塘小学,70年代学校从宗祠迁出。1985年菉塘村在旧址按原貌重建宗祠,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三进二厢房合院式建筑,砖混结构。面宽17.5米,进深24.7米,占地面积约430平方米。”菉塘交通站陈列馆馆长林国伟如介绍,宗祠重建后,成为菉塘村世基文化室,展出菉塘村、中共广州湾支部、菉塘交通站、中共菉塘支部、世基小学的史料,还有菉塘12位烈士生平简介以及老干部和热心人士赠送的题词、纪念品、书籍。
世基小学于1986年12月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8月被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1年7月湛江市国家安全局重新布展,开设湛江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日前,“海韵乡兴,‘湛’放青春”深圳大学医学部暑期实践队大学生们在实地参观和聆听宣讲之后,深受感动和教育。其中,队员冯振翀说,菉塘交通站以及广东南路革命先辈们的付出,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历史的厚重与伟大,希望深入挖掘湛江这片热土上的红色精神,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菉塘村历史底蕴深厚,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建设。”菉塘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林文杰表示,近年来,菉塘村对烈士陵园、中共广州湾支部遗址以及上坡塘公园、菉塘文化公园等进行了串珠成链升级改造。村委会出版了红色文化教育书籍《碧海丹心》《丹崖凝碧》等,以推动红色文旅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红色文化,还吸引了众多单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菉塘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今后,菉塘村将继续深耕本地资源和特色,讲好革命故事,传递红色精神,通过红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进一步激发村民们的爱党爱国爱乡情感,引导广大群众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林文杰展望道。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