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草屋星火映初心

——探访东海岛邓屋村,寻迹当年一批热血青年“找党”之路

2025-08-21 08:30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策划/黄康生 文/记者黄芷倩 图/记者欧阳泽

近日,记者来到东海岛民安街道邓屋村,寻迹当年一批热血青年从这里起步,外出“找党”之路,追寻那段为国家、为民族向光明进发的峥嵘岁月。

荔枝园内的“易安草屋”。

烽火据点:

宗祠草屋,点燃革命星火

1933年,就读雷州师范的邓屋村青年邓麟彰开始了早期革命活动,在校组织读书会,阅读左翼文学和学习社会科学。他不断将进步刊物寄给在家乡邓屋村小学(邓氏宗祠高密堂)任教的挚友黄明德,他们阅读后心情很激动,相互间见面必谈,公开讨论。这些进步书刊的传入,使许多进步青年懂得了社会发展规律,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时,报纸刊登有关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消息,对广大青年的影响很大。

邓麟彰常利用假期返乡,与黄明德一同深入农村、学校宣传抗日救国。革命的星火,悄然在宗祠内外点燃。

1936年初,因带头搞学运被勒令退学的邓麟彰并未气馁。同年5月,在进步青年黄其江倡议下,邓麟彰返回雷师,联络唐才猷、黄彪、王文劭、谢兆琇、陈秉璋等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筹款外出寻找共产党组织,带领他们抗日救国。

“他们变卖金器凑路费的故事,村里老人讲了一辈子。”邓屋村革命斗争史编写者、79岁的邓国养老人讲述着感人细节:“家境稍好的黄彪说服妻子拿出两枚金戒指;王文劭动员胞妹献出聘金和嫁妆的一枚金戒指、一副金耳环;唐才猷悄悄取走了二嫂和妻子的两包金器……”筹集到路费,这批热血青年汇聚邓屋村,与在此教书作掩护的黄明德共同研究赴香港“找党”事宜。深夜里,邓屋村小学的煤油灯常亮至天明,映照着青年们兴奋而坚毅的面庞。

他们最终决定分两批出发。黄其江、邓麟彰、唐才猷等作为第一批,于1936年5月底抵达香港。他们见到了约好的进步人士何子栋和王福田,试图通过开矿公司在工人中寻找党组织,奔波半月却杳无音信。正值焦急之际,报纸刊登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发动“西南事变”(两广事变),公开打出“反蒋抗日”旗号。青年们判断这与共产党或有联系,遂决定折返邓屋村后转赴广西寻找。他们带上提供信息的王福田,再次回到邓氏宗祠筹集经费。

此时,村西南角荔枝园内的“易安草屋”发挥了关键的分流和掩护作用。“当时草屋四周环绕着茂密带刺的竹林,野猪都难以进入,形成一道天然的隐蔽屏障。”邓国养指着草屋旧址介绍。筹款期间,大部分人员住在邓屋村小学,个别则隐蔽在荔枝园的“易安草屋”内,还有些往来于水流沟小学(今新民小学)。草屋主人邓玉权,是邓屋村最早接触革命思想的青年之一,积极提供支持。再次筹到路费后,黄明德送王福田到赤坎会合何子栋,由王、何二人先去广西做联系工作,待二人成功接头后其余人员随后再去。留在邓屋村的青年们并未虚度,他们到邓屋村小学讲课启蒙学生,也利用草屋的隐蔽环境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亡。

虽心向陕北,无奈囊中空空,青年们只得暂时分散隐蔽,第一次集中“找党”行动暂告段落。但追寻党组织、寻找救国真理的坚定信念,如同草屋中不灭的灯火,已在邓屋村深深扎根。

1938年6月,黄其江终于如愿以偿,在广州江村师范学校加入党组织。暑假黄其江返回雷州半岛,先后吸收这批青年入党,重建雷州地区党组织。1939年,邓玉权加入共产党并一直担任邓屋村革命联络站负责人直至东海解放,在长达十几年的地下工作中呕心沥血,甚至变卖了一半家产田园支持革命事业。

村民在“易安草屋”细看珍贵照片。

思想熔炉:

读书明理,培育栋梁

黄明德在邓屋村小学任教,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革命的启蒙者。在1933年,他已开始阅读鲁迅、邹韬奋、茅盾等进步作家的文集。任教期间,他将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融入教学,结合“一二·九”运动形势,带领东海下社各校进步师生出墙报、演粤剧、唱雷歌。

1936年冬,黄明德组织联络东海岛青年沈斌、王玉颜、沈植三、谢其乐等成立“东海岛青年读书会”。邓氏宗祠及其周边的龙湾小学成为读书会主要基地。他们大量阅读新文学、进步文学、左翼文学,特别是艾思奇的《大众生活》以及鲁迅、茅盾、蒋光赤、瞿秋白、郭沫若等人的进步书籍。他们制定了学习计划,以自学为主,约每月集中一次讨论研究,交流心得,加深体会。

在宗祠的课堂上、在乡间的戏台上,东海岛进步青年们分头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灌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揭露日寇暴行,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诉说当亡国奴的痛苦,讲述将来赶走日本侵略者,埋葬剥削、压迫制度的道理;描绘革命胜利后人人平等、耕者有其田、犁田不用牛,而是像已夺取十月革命胜利的俄国那样用“铁牛”(拖拉机)耕地的社会美景。这些闻所未闻的新思想,如春雨般浸润着学生和村民的心田。周边学校、村庄相继组织起读书会,传播抗日革命思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从而奠定了东海的抗日基础。

1937年,在读书会基础上成立的“东海下社抗日救亡会”,成为南路地区较早的群众性抗日组织。

黄明德的辛勤耕耘结出思想与学业的双重硕果。1937年夏,在东海下社村镇小学《学艺比赛》中,邓屋村小学10多名学生获奖,其中黄履武三科第一,被誉为“新科状元”。更令人称道的是,在校做勤杂工、旁听学习的青年邓立尧也荣获二等奖,“妃黎担靴去中状”(勤杂工也能中榜)的美谈流传一时。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觉醒。“读书会可不是简单读书,他们是在培养革命骨干。”邓国养指着一张邓屋村小学旧址的照片说。

在黄明德影响下,邓屋村小学的学生如邓立尧、邓宏财、邓英珠、邓保京等绝大多数人,日后都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中邓那歹在遂溪笔架岭战斗中英勇牺牲。邓麟彰、黄明德、沈汉英、沈斌等读书会核心成员,抗战全面爆发后全部投身革命,成为南路和粤桂边区革命斗争的重要领导力量。

邓屋村,名副其实地成了东海岛革命斗争“第一个涌动的潮汐之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他们把革命火种撒向了整个雷州半岛。”邓屋村党支部书记邓生惠说。

血脉传承:

守护星火,振兴乡梓

历史的烽烟已然远去,但守护星火、传承初心的故事从未间断。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党员和群众用生命和热血守护着革命据点。除了邓玉权倾家荡产支持革命,邓屋村联络站交通员邓玉梓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一次执行任务时身份暴露,在敌人搜捕的千钧一发之际,他藏身于运送枪支的木箱内,靠战友巧妙掩护才脱险。更令人动容的是村民的无私支持。1948年,当党的地下商行“广汇行”被查封,尚欠邓屋村村民一万多斤花生油款,得知内情的村民们深明大义,无一人追讨,“这笔油款在当时是个巨大数字,相当于邓屋村广大群众将此笔巨款无偿献给南路革命斗争”。

这份守护,穿越时空延续至今。记者看到,邓氏宗祠正在重建,主体结构已初见雏形。站在工地上,邓屋村村长邓开生介绍:“我们计划在宗祠前打造党史宣传栏,让后人永远铭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当年秘密传递情报、分流革命人员、掩护革命活动的“易安草屋”、邓麟彰故居都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无声诉说着隐蔽战线的峥嵘。邓国养老人等村民自发守护着这段记忆。

在建宗祠旁,一座按照原戏楼风格于2022年重建的邓屋村文化中心已然落成。朱红的立柱,蓝黄彩绘,精致的雕刻,完美复刻了当年风貌。村内时常邀请雷剧团在此演出,悠扬的雷音回荡村庄。村干部邓开生说:“这既是丰富文化生活,也是对革命年代利用文化阵地宣传抗日的一种传承。”当年黄明德们唱雷歌讲革命的地方,如今依然是凝聚乡情、传播文化的舞台。

邓氏宗祠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铭记“找党”初心、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地标。未来,这里规划打造的党史宣传栏,将与文化中心一起,构成邓屋村弘扬红色文化、激励乡村振兴的双翼。邓屋村的干部正积极谋划,将红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活力。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成功交付首批丙烯酸丁酯
  • 湛江足球上央视了!
  • 消杀专家团队构筑技术屏障防控蚊媒
  • 全民灭蚊齐上阵!廉江筑牢蚊媒传染病防控“人民防线”
  • 探访遂溪界炮镇老马抗日武装起义旧址——烽火旧址寻峥嵘 红色精神永续传
  • “‘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2025遂溪县乐民镇第三届花蟹美食嘉年华启幕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