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雷州市唐家镇以“万村清洁”行动为抓手,聚焦“冷巷”这一蚊虫孳生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清理整治。
近段时间,湛江全市铺开的“冷巷”整治行动,以“七步工作法”掀起防蚊灭蚊“巷战”。不少地方如雷州唐家镇这样都开展了集中清理整治,让昔日杂物堆积的冷巷焕发新生。但连日来的连绵降雨,却让整治成效面临“反弹考验”——空盆托盘里的积水、路面坑洼处的存水、墙角裂缝中的残水快速再生,这在提醒我们:蚊媒传染病防控从无“一劳永逸”的清理,关键是在“清理”与“再生”的持续变换中,构建起“大扫除”与“常守护”并重的长效机制。
冷巷等卫生死角的积水反复,从来不是简单的“降雨问题”。进入台风季,湛江雨多雨急,而冷巷多为“窄、矮、堵”:地面坡度不足导致雨水难排,排水口缺失让积水滞留,先天条件本就易成“积水洼地”;更核心的矛盾在于,冷巷作为“半公共半私人”的过渡空间,空瓶旧盆的随意堆放、阳台滴水的无人在意、废弃杂物的长期囤积,都让积水有了“再生土壤”。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集中整治,只能暂时清除存量积水,却无法阻止增量积水的持续产生——比如上午刚清理完的墙角,中午一场倾盆大雨过后,下午形成的积水又会成为新的蚊虫孳生地。
这意味着,冷巷防蚊不能停留在“被动应对”的层面,而需转向“主动融入”的治理思路。这种“融入”,首先是要融入城市日常治理的日程。在蚊媒防控关键期,集中多次“大扫除”能快速破局,但要巩固成效,更需将冷巷纳入网格化管理的“日常清单”:网格员的巡查不应只在雨后启动,而要每日排查冷巷等曾经的卫生死角的积水隐患、杂物堆积情况,像守护主干道卫生一样守护这些“隐蔽角落”。另外,可将冷巷改造与老旧小区更新、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结合起来,比如在翻新路面时调整排水坡度,从空间硬件上减少积水可能。
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居民的生活习惯。蚊媒防控的最大阻力,从来不是连日降雨,而是“事不关己”的冷漠。冷巷里的积水,很多是来自居民的微小疏忽:随手一扔就忘了回事的泡沫箱、胡乱堆放未倒扣的花盆托盘、从来没有留意的阳台空调滴水。要改变这一点,不能只靠宣传标语,而需搭建“利益联结”,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冷巷有无积水,与我有关”。比如探索推行“冷巷微管家”制度,推选热心居民担任片区“管家”,负责日常提醒邻居清理积水、反馈公共区域隐患,每月给予“管家”志愿服务积分奖励。
冷巷虽小,却连着市民群众的健康;积水虽微,却关乎蚊媒防控的实效。如何让冷巷积水真正告别“清理—反弹”的循环,期待各地探索出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