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防蚊“巷战”》 李洁/绘
我市自8月18日至8月31日,在全市城镇范围开展“冷巷”环境整治行动,农村范围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协调在“万村清洁”行动中落实。(8月19日《湛江日报》)
连日降雨让湛江的“隐蔽角落”暗藏蚊虫孳生的风险,在全市城镇范围开展“冷巷”环境整治行动,宣告着一场精准的防蚊灭蚊“巷战”正式打响。
何为“冷巷”?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纳凉通风的巷道,而是那些藏在楼栋间隙、居民房前屋后的“夹缝”:可能是两栋楼之间仅容一人通行的窄巷,可能是被违规围墙圈占的闲置通道,也可能是堆放杂物、积水成洼的卫生死角。这些地方兼具“公共属性”与“私人空间”的模糊性,久而久之成了垃圾堆积的盲区、积水滞留的洼地,更成了蚊虫躲避消杀、安心产卵的“安乐窝”。对湛江防蚊灭蚊而言,“冷巷”不是个别存在的“小问题”,而是遍布城镇、易被忽视的“大隐患”,更是蚊媒防控链条上必须守住的关键一环。
正因如此,这场“巷战”必须打。一方面,它是蚊虫孳生的温床:违规搭建的围墙挡住了阳光与通风,让积水难干;堆积的杂物、废弃的垃圾成了“天然储水罐”,一场降雨就能孳生大批蚊幼虫;被垃圾围住的下水口,更是蚊虫进出的“无障碍通道”。另一方面,“冷巷”是以往防控的盲区:相较于主干道、小区、店铺、市场等区域,“冷巷”因“窄、偏、杂”,容易成为日常巡查的“漏网之鱼”;居民往往觉得“巷子里的事与己无关”,“权责不清”也导致长期忽视管理,这正合了蚊子的意。当前湛江处于蚊媒传染病防控关键期,持续降雨又加剧了积水风险,此时聚焦“冷巷”整治,正是抓住了防蚊灭蚊的关键,要从根源上切断蚊虫孳生链。
这场“巷战”,该怎么打?“七步工作法”就是精准的“战术手册”。从“摸底数”建台账,避免整治“盲目出击”;到“拆封闭”通巷道,为后续消杀扫清障碍;再到“灭成蚊”“搞‘三清’”,双管齐下消除既有隐患;最后“常巡检”“补短板”,用管道暗渠、防蚊网堵住反弹漏洞——每一步都紧扣“除隐患、建长效”,既解燃眉之急,也谋长远之策。就像清理“冷巷”里的积水,不能只靠“扫一遍、冲一次”,更要修复坑洼地面、疏通排水口,让雨水积不起来;消杀成蚊也不止“走一趟、喷一轮”,而是“灭成蚊+杀虫卵”双重发力,还要定期“回头看”防止反弹。这种“精细化作战”,正是打好这场“巷战”的关键。
谁来打这场“巷战”?防蚊“巷战”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更需要每位市民的“并肩作战”。“冷巷”就在家门口,它的干净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健康。居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的杂物,倒掉楼栋间隙瓶瓶罐罐的积水,发现违规搭建堵塞巷道、巷内有长期积水,及时通过12345热线举报,就是为“巷战”出一份力。过去有些“冷巷”之所以常年脏乱,正因大家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如今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得让每个人都明白:打好打透打彻底这场防蚊灭蚊“巷战”,人人有责!
这场针对“冷巷”的“巷战”,看似打的是“小仗”,守护的却是城市健康的“大局”。社区、物业、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市民参与到这场“巷战”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