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我市中小学在秋季开学前集中开展了一次全面的防蚊消杀与环境清理专项行动,积极投入爱国卫生运动,全力筑牢校园“防蚊墙”。(8月31日《湛江日报》)
9月1日迎来秋季新学期,这意味着师生大规模返校聚集,校园公共卫生安全随即进入关键“开学大考”。我市中小学集中开展的防蚊消杀与环境清理专项行动,以“早部署、早行动”的主动姿态,为师生健康构筑起“防蚊墙”。
校园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特殊场所,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具有显著的连锁效应。因此,校园蚊媒防控绝非简单的环境清理,而是关乎公共卫生安全的系统性工作。此次专项行动跳出了传统“事后应对”的被动模式,将“源头治理”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清除蚊虫孳生的关键条件、消除校园中的卫生死角,从根本上切断蚊媒传播链条。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路,值得肯定。
从报道中几个关键数据可以看到,校园“防蚊墙”已经成形。一方面,通过组建覆盖全市校园的消杀队伍,“目前已组建3227支校园消杀队伍,9900人次参与作业”,解决了防控工作“谁来执行”的主体问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园防控网络,确保每一所中小学校都有专门力量负责蚊媒防控;另一方面,联合专业疾控机构开展技术培训,“线上线下参训人员超过6000人”,让校园防控队伍不仅能“动手干”,更能“科学干”。如此一来,校园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从“粗放式”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为长期校园卫生管理体系的完善补上了短板。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此次专项行动也是爱国卫生运动在校园中的深度延伸。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要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在校园防控中,不同群体的协同参与——教育工作者主动投身校园环境清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行动,志愿者积极融入防控工作,开学后广大中小学生也参与到校园环境清洁中来。如此一来,不仅能直接提升校园环境治理效率,更能让健康理念通过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文化,让“防蚊灭蚊、预防疾病”成为师生的自觉意识,进而形成“校园防控人人参与、健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性循环。
校园蚊媒防控不能止步于开学前的集中行动,开学后仍需将蚊媒防控纳入校园日常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定期排查机制、明确卫生责任区域,让环境清理、积水排查成为常态化工作;同时,需借助讲座教学、主题班会等方式,将蚊媒传染病预防知识融入教育过程,让学生成为防控知识的传播者;此外,家校联动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引导家长同步做好家庭防蚊措施,才能形成覆盖面更广的“防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