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湛江人才赋能传统产业 “老树新枝”竞发创新活力

2025-09-22 22:06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文/记者林艳芳 通讯员湛组轩 图/市委组织部提供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为深海养殖平台装上数字“新大脑”,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让饲料精准投喂、鱼群实时监测、水质AI预警实现一键控制。

吴川羽绒产业深耕粉尘测试仪研发,以技术创新让劣质羽绒无所遁形,推动产品抽检合格率提升12%,成功打响“吴川产”高品质品牌。

麻章区“竹智多谋”团队驻点富贵竹基地,开发出“5G+温湿双控”系统,使良品率由65%提升到92%,“竹”梦新篇破瓶颈。

……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生产”,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从“分散种养”到“智慧园区”……近年来,湛江锚定传统产业升级需求,以人才为抓手破解发展瓶颈,通过人才引育、数智赋能、校地联动等措施,精准发力推动水产、农业、家电、羽绒等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持续释放产业新活力,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广东海洋大学王庆恒教授对养殖珍珠贝进行技术指导。

精准引育 打造产业转型“智力引擎”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在于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动力不足,湛江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把“人才链”与“产业链”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构建起覆盖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全链条的立体化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的五年行动计划》《湛江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通过破除地域、身份藩篱,以“真金白银”和“真情实意”吸引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传统产业这棵“老树”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

据悉,2024年以来,湛江市新引育1.1万名高技能人才,其中85%流向传统产业。

为助力广东海威农业集团转型升级,湛江柔性引进林浩然院士团队及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搭建“院士工作站+企业实验室”双平台协作机制,成功突破石斑鱼、硇洲族大黄鱼等高附加值海水鱼种的种苗繁育关键技术,并携手国际专家团队培育出抗病率显著提升45%的“海威1号”对虾种苗,极大增强了国产种苗的国际竞争力。

徐闻县积极打造对虾科技小院,吸引7名教授和17名硕士、博士生长期驻点开展科研与应用转化工作,成功提高“兴海1号”对虾种苗抗病能力,让产品远销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助力养殖产业成功转型。

坡头区官渡镇瀚兴蚝苗培育基地成功引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培育出耐高盐、抗病力强的蚝苗新品种“广福1号”。该品种比湛江白蚝生长速率提高1.9倍,存活率提升23.3%,目前年产苗量达千万粒,存活率超90%。这一突破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直接惠及当地700户养殖户。

引留培育新农人,激活乡村传统产业动能。在遂溪县,新农人返乡创业成为甘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力。罗光华的合作社制定湛江地区九个脱毒苗生产标准,其种苗可亩产增20%-50%,年满足6万亩种植需求,为种植户增产8000多万斤、增收超亿元,带动10万人次就业。90后返乡大学生庞家常运用无人机等技术实现近千亩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亩纯收入超2000元。宋景标瞄准高端红薯市场,打造“火山红薯”品牌并申请专利,2024年合作种植2万亩,产量4.2万吨,销售额破亿,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达3.6亿元。

广东华强电器集团电饭煲智能转配生产线高效运转。

科技赋能 装上产业升级“智慧大脑”

湛江结合“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紧跟数字经济时代浪潮,通过“揭榜挂帅”引进一批数字紧缺人才,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产业发展,实现效率与价值双提升。

目前湛江全面开展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选派254名科技特派员组成84个团队下沉基层企业,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累计指导解决2116个技术升级难题,推动22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廉江市加强与华为合作,依托华为云研发团队共建家电产业赋能中心,从技术支持、数字营销、品牌建设及人才培育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系统性数字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助力4家企业完成7款产品的鸿蒙适配改造,并对45家企业的54个智能化项目给予奖补与融资支持,有效推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制造水平与成本控制能力显著增强,传统家电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廉江以人才之智重构产业流程,更催生“反向飞地”新模式。廉江在广州白云区建立产业协作平台,成功吸引26个湾区设计团队常驻,为廉江家电注入“湾区设计+湛江智造”的新基因。此前廉江产品设计研发能级有限,品牌传播受限;如今依托湾区资源,设计水平与品牌形象实现跨越式提升,廉江优品大湾区展销中心已汇聚45家企业200款产品,廉江制造的品牌附加值显著增强。2025年3月,廉江小家电产业带入选“广东省十大跨境电商产业带试点”,成为粤西唯一入选县级市。

湛江以人才引领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传统产业数据壁垒。霞山区打造的中国蚝都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湛江本地及山东、福建、广西等全国主产区数据资源,实现了从育苗到销售全生命周期数据追踪。平台建立数字化交易闭环,将产业链交易、物流、资金流数据生成“生蚝产业数字地图”和产业指数,智能匹配全国消费市场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供需两端。

该平台开放以来,原本分散的10万亩养殖场、40万吨年产量、70亿元产值数据实现了可视化监测,促进产生交易170宗,交易总金额达到5841.5万元,为“湛江蚝”延伸产业链、提升亩产效益奠定数据平台基础。

广东鸿基羽绒制品检测员使用羽绒粉尘测试仪对羽绒样品进行粉尘收集。

校地协同 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

湛江积极构建“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产业升级”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高校创新资源直达产业一线。

针对传统企业转型中的技术难题,湛江推出“教授驻厂”机制,通过课题共研、数据共享和产品试制等方式,推动专家从“挂名”转向“实干”,实现科研进车间、成果落产线。

湛江粤华水产饲料公司与广东海洋大学专家团队联合开展“肠膜蛋白对改善南美白对虾肠道健康的应用研究”等4项课题,专家驻厂研发出以脂代蛋、高能密比新配方,应对蛋白原料涨价压力,成功将饲料蛋白含量降低2%,每吨成本减少约230元。

雷州市与高校共建“智库+项目+人才”联动体系,合办冷链人才订单班为英利冷链物流园培养56名专业人才,推动粤西农产品冷链损耗率从25%降至18%,年减损860万元,物流时效从48小时压缩至28小时。

麻章区创新“校聘企用”机制,岭南师范学院与湛江博康海洋生物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高校按需招聘博士派驻企业,政府配套政策支持,通过派驻博士专家进驻企业,深度参与技术研发与项目攻关,实现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应用的高效转化。

创新人才共享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了校企双赢。

雷州市与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5个产学研基地,转化技术成果12项,带动传统产业产值提升超30%。广东尊鼎珍珠有限公司与广东海洋大学共建“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培育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新品种,存活率提升30%,珍珠年产量恢复至1吨,产值提升40%,带动600余名珠农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

岭南师范学院团队为雷州石狗非遗探索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开发盲盒、书签等9类文创产品,设计3D数字模型20个,通过“直播+电商”模式实现曝光量15万次,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2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就业,人均月增收4500元。

湛江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湛江将继续构建精准的人才引育体系,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动校地企合作,为传统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质”血液。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苏碧银
值班编委:郑时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海藻黄金宴:强技加身 点藻成金
  • “黄医生”造访湛江北站
  • 赵立坚微博晒湛江鹭洲大桥 白鹭与风电共舞,网友直呼“想出发”
  •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建设文明健康湛江
  • 湛江湾畔热潮涌!三大文旅项目勾勒滨海文旅新蓝图
  • 遂溪县教育系统匹克球比赛圆满落幕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